【偏鄉教育3】深耕偏鄉教育 民團協力補足教育缺口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是多數偏鄉孩童心中的疑問。即使政府近年都有規劃投資偏鄉學校,但真正缺乏的,是長期穩定陪伴、引導學習的重要角色。目前已有多個民間團體投身到偏鄉,提供最有效的幫助和指導。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是多數偏鄉孩童心中的疑問。即使政府近年都有規劃投資偏鄉學校,但真正缺乏的,是長期穩定陪伴、引導學習的重要角色。目前已有多個民間團體投身到偏鄉,提供最有效的幫助和指導。
在台灣,實際偏遠地區並非所想像的花東離島地區,反而是集中在西部沿海和南部地區,且學校相較規模小、教師流動率高、數位科技落差大、文化刺激不足等問題,使得偏遠學生有較高的輟學率與較低的學習意願。
在台灣,儘管國民教育普及,仍有多數處於偏鄉的孩童,面臨「沒有老師」、「師資不穩」的困境,在這樣的教育環境底下,孩子們是否可以透過教育翻身,扭轉現在的困境?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改變呢?
花蓮縣豐濱鄉的新社部落,是全台最大的噶瑪蘭族聚集地,不過這裡的噶瑪蘭文化與部落發展卻面臨永續危機,來看看族人是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台灣島內共有37種蝙蝠,物種多樣性豐富。但蝙蝠與人類居住環境重疊,2003年爆發的SARS也被科學家證實為中國菊頭蝠傳染導致,今年新冠肺炎COVID-19的爆發,許多人也將矛頭指向蝙蝠,認為蝙蝠就是造成疫情的元兇。
宜蘭縣大同國中為全台第一所實施原住民實驗教育的學校,也邀請部落耆老,與師生合作,在校園中打造傳統半穴屋,屋內生起的柴火,象徵文化薪火相傳,共盼孩子以自身文化為榮,一步步成為真正的泰雅人。
粗糙的厚繭,結實且古銅的雙臂,將一根根營釘敲入土壤。今年56歲的王燕琨,在周歲時罹患小兒麻痺,導致雙腳無法正常使用。然而這樣的他,似乎不受先天上的缺陷干擾,不帶自己創業,還成為一名晶雕藝術家。他開朗的性格和對生活的熱愛,打破大眾對身障者的框架,更是活出生命的價值,讓眾人知道,人生不設限。
文化部近兩年來推動《公共電視法》修法成《公共媒體法》,打算將政府旗下的媒體事業合併(公視華視中廣中央社)成為大公廣集團,希望能夠凝聚力量改變公共媒體現況,並加速推廣台灣軟實力。不過目前還正在緩慢進行中,也遇到正反兩極聲音,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大公廣集團反而會變成「國家機器」成為名副其實的政府傳聲筒,而這篇報導將詳盡地由各方面闡述這集團的利弊。
新竹縣五峰鄉和平部落有間獵人學校,課程不像以往熟悉的國文、數學,而是將大自然當作教室,學習如何射箭和設置陷阱。為延續泰雅族百年來的文化,部落族人紛紛當起老師,讓居住在都市的人體會泰雅風情。
金岳青年陳芃伶畢業後加入社區發展協會,為實現耆老回流興部落的夢想,她與協會成員發起「直升機計畫」。近年,她積極重現舊部落風貌,並鼓勵部落孩童學習傳統工藝、族語等,與族人齊心將泰雅文化傳承下去。
位於中壢火車站附近的木匠的家不單單只是一間二手店和咖啡館,它同時也提供弱勢族群工作機會,更倡導物資的循環利用,傳遞一份「珍惜」的觀念。
台東都蘭部落阿美族人,將中斷六十多年的樹皮工藝找尋回來,中間透過不斷的嘗試,最後成功做出樹皮衣,並且將傳統結合現代,呈現樹皮布的多元樣貌,讓原住民的美麗文化傳承下去,重新詮釋樹皮的價值和意義。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侵襲台灣帶來破紀錄的降雨量,更導致「八八風災」成為台灣災難史上最沉重的一頁,其中最慘烈的便是「小林部落滅村事件」,帶走100多個家庭。家園在一瞬間沖毀、倒塌, 令人痛徹心扉的流浪,是小林村民不願回想的傷痛。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