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偏鄉教育3】深耕偏鄉教育 民團協力補足教育缺口

記者 黃孟凡、陳心慈、阮郁馨/採訪報導

根據2018年的PISA測驗顯示,台灣有超過一成七的學生未能達到基本學力。且台灣前10%與後10%學生間的閱讀測驗表現,約有六年的學力差距,顯現出同齡學生學習落差大的狀況。而這些學力較落後的孩童,普遍來自偏鄉與弱勢家庭。

根據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調查報告,108年教育會考放榜中,全國21萬名考生的英文、數學呈現雙峰現象。英語有30%C待加強,數學則為27%,在調查的13所偏鄉國中,有六所國中70%學生英文拿C,有五所70%學生在數學領域拿C

偏鄉孩子的教育困境。製圖/黃孟凡

偏鄉的孩童為何學習力較弱?

其實偏鄉學校問題不僅止於地理不方便,還包括其衍生的問題,包括教師招考不足、高流動率、學習資源匱乏缺少多元刺激、家庭結構影響孩童學習等。當學生的出生成為學習成就與未來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那麼教育翻轉社會階級的功能也消失殆盡。縱然政府近年投資偏鄉學校的設施的改善,但偏鄉孩童真正缺乏的,仍是長期穩定陪伴、引導學習的重要角色。

李家同校長陪伴偏遠地區孩童讀書學習。照片提供/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無法支撐孩童學習的家庭結構

居住於偏鄉的家庭,包括單親、隔代與新住民家庭,家長普遍是勞工、藍領階級,相對來說教育程度較低,而為了支撐家庭經濟,家長普遍需長時間在外工作,犧牲的是陪伴與教育孩子的機會。孩童成長初期的教育來自於家庭,因為家庭經濟的關係,弱勢家庭下的兒童在學習上缺乏支持與關注,再者也缺乏資源。台東縣永安國小的校長溫上德談到,弱勢家庭孩子多處於經濟風險,照顧者無法提供完善教養環境,因此許多學童的學習在起始點上就與他人不同,成為較落後者。

「孩童的學習有漏洞,若沒有人願意幫忙補,這個洞只會越來越大。都市的孩童在學習上有漏洞,可以透過課後補習班來彌補,但偏鄉的孩童並沒有這樣的資源與條件。」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徐英庭組長說到。偏鄉的學童雖然因家庭因素無法在完善的教育環境下成長,但也更加凸顯了學校與教師的重要性,教師便成了影響孩子未來發展與成長的關鍵人物。

台東縣永安國小的老師讓學生繪製海報並分享內容,藉以訓練台風和敢於表達。攝影/阮郁馨

偏鄉地區教師招聘不足

談到偏鄉教育,大多數人腦袋中都會浮現「沒有老師」、「師資不穩」的困境。偏鄉交通與生活機能的不便利是造成教師招聘不足與高流動的主因,政府近年為了改善偏鄉教學現場缺乏正式教師與高流動率,提出政策規定教師服務年限與提高偏遠加給。

然而許多偏鄉教師仍因為上述原由與個人生涯規劃而不願前往,也有教師選擇達到服務年限後便離職,甚至有教師將偏鄉學校當成職涯跳板,服務完便回到都市,與都市教師普遍在學校長時間深耕大有不同。

溫校長談到,校方在教職員工招聘困難的情況下,使得多數偏鄉教師必須身兼多職,除了是教師還必須是行政人員,工作上難免超過身心所能負荷。教師的高流動率使學生上下學期都需更換不同老師,偏鄉學生在學習階段必須不斷適應新的教師、新的教學方法,如此高的流動率自然影響教學品質,也讓多數學童心中留下疑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放學後,老師給學生的溫馨叮嚀和提醒。攝影/阮郁馨

公部門之外,民間團體的投入

國家透過政策的施行,讓偏鄉學校分級使資源補助更加滲透外,對於偏鄉教師困境的問題至今還是無法有完善的解決。博幼基金會的徐英庭組長談到,就體制上政府難以解決目前狀況,「政府並無法解決偏鄉在交通與生活機能上的不方便,而這些又剛好是使教師不願前來的原因。」因此,偏鄉教育的問題除了公部門透過政策規劃來補助資源,也需要民間單位一同協助。譬如社區、民間單位招募志工、培訓師資,並和學校合作來幫助偏鄉的孩童學習。

臺灣有許多民間團體以此為目標,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透過長期專業訓練在地的素人教師與志工媽媽,使他們也能教導、陪伴孩童,成為偏鄉穩定的教育力量;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簡稱TFT)是致力於解決「教育不平等」的非營利組織,為了培育更多能改善教育不平等而貢獻的教師,也跨領域招募合適人才加入;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在臺灣推動的「陪你長大」計畫,以位處地處偏遠的山地原住民部落的原住民學童為主要目標,透過照顧、教育、陪伴使原住民兒少在不同成長段,獲得適性的發展。

這些民間團體提供的教育與照顧便可適度解決偏鄉教師不足所帶來孩童學習上的問題,而政府與社會則可透過捐款來支持、輔助民間團體與在地社區持續推動這些計畫,以減少偏鄉學習差異。

博幼基金會在課輔教室讓孩子上台做活動和學習。照片提供/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改變現有師資編制、培育體制

屏東縣竹田國小謝俊名校長表示,教師流動率與變動率高,偏鄉的學校因正式教師招聘不足,大部分由代理教師補足名額。因此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需要改善教師的員額編制,讓都市或偏鄉都有一定的正式教師,並且透過制度控管代理教師的穩定性。臺灣目前也有師資培育公費生,畢業後至偏遠或特殊地區學校服務。分發的方式也可從全國分發改為當地培育當地分發,使師資培育生對於土地更有情感,留下意願也更高。

偏鄉孩子的未來

回應教育現場最真實的需求,孩子最需要的是能長期穩定引領他們學習的大人角色。偏鄉孩子並非沒有能力學習,而是缺乏引導他們前往正確方向的大人;學童也並非不肯學,而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對的方法。當教育成為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鍵,政府、民間單位與每個教育工作者也願意正視偏鄉教育現今的困境,並攜手合作解決,平等、優質的教育環境才得以建造完整。

利用活動方式帶領學生敢於發言、積極參與討論。照片提供/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教育到不了的遠方 台灣偏鄉學校分布與孩童教學困境》

 

系列報導:

【偏鄉教育1】與國際接軌 扭轉城鄉教育差距

【偏鄉教育2】偏鄉地區的迷思 地區實際分佈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