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焦點

親子共讀趣 閱讀協奏曲

記者 馬淑靖、何霆軒、李和學/採訪報導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大人缺乏閱讀往往直接影響小孩子的閱讀習慣,加上親子關係和對3C產品的依賴,使台灣學童閱讀素養不高,影響未來競爭力。要建立孩子的閱讀素養,必須從校園走入家庭,由家長開始落實。

根據2018「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PISA)顯示,台灣學童雖在數學和科學領域成績較為亮眼,但閱讀能力上相比亞洲鄰近國家包括中國、新加坡、日本、韓國等落後,排名第16,顯示台灣學童缺乏閱讀。而金車文教基金會青少年閱讀調查顯示台灣青少年課外閱讀時間明顯偏少,六成多的青少年課外閱讀時間不到一小時(64.3%),超過二小時者不到二成(17.2%)

2018年PISA閱讀排名,台灣排名16。 資料來源/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及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製圖/何元凱

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楊俐容認為,造成孩童閱讀量低落的原因包含,孩子缺乏閱讀動機,相對其他玩物而言,閱讀需要較長的適應力及專注度,無法光從一頁內容理解整本書鋪陳的樂趣。在家長和老師的陪伴下,閱讀更能激起孩子們的興趣,但許多父母卻沒有閱讀習慣,當孩童缺乏從小建立的閱書習慣,沒有從小培養,長大後也較無心打開書本。

養成孩子閱讀習慣 從父母做起

不想花心力讓小孩不吵鬧,家長往往選擇用3C產品來解決問題。對小孩子而言,3C產品內容豐富易於理解,能夠刺激大腦的快樂感,一旦小孩子被這種被動式輸入媒介吸引後,便容易摒棄閱讀。

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吳淑娟指出,提升孩子的閱讀習慣,需要改變的是家長使用3C產品的習慣與對於親子互動的認知。小朋友沒有閱讀習慣,往往是身邊的家長也沒有;已經熟悉3C產品的孩子,也沒辦法一下就要求孩子做到閱讀。她說:「小朋友是喜歡和大人一起做一件事情的!」當身邊的大人開始閱讀,孩子也會開始喜歡上這件事。

家長空出時間和孩子一同閱讀。攝影/何霆軒

在國小階段,沒有升學壓力,是孩子們最能夠依照自己的喜好閱讀各式書籍的時期,孩子卻在閱讀與使用3C產品之間拔河。孩子在放學後、補習之餘的閒暇時間,選擇主動拿起書本閱讀的比例不高。

台北市國語實驗國小校長林枚伶表示,閱讀最初由繪本做起,但到了高年級,開始轉而閱讀全文字書時,缺乏閱讀訓練,會讓學童無所適從,她認為,孩子們接觸的3C產品越來越多,也讓老師更難鼓勵他們閱讀。閱讀習慣的養成是項重要課題,如果在小學四年級之前能培養起孩子對於閱讀的興趣,到高年級時,他們也較禁得起環境的拉扯。

閱讀走入家庭  打造新契機

「閱讀是通往各項領域的重要觸角,讓專精於不同項目的人能有更廣的視野。」林玫伶在學校推行閱讀計畫時,鼓勵教師們減少作業,讓孩童有更多時間閱讀課外讀物,也把閱讀和榮譽結合,讓讀書量豐富的小朋友可以成為小圖書館長,並向全校分享自己的獨家愛書。把兒童文學富含的愛、責任與貫穿其中的精神,除了帶給孩子喜悅,亦能實踐品格教育。

台北市教育局國小教育科長鍾德馨表示,政府端為提升學童閱讀環境擬定的執行政策,分為幾個面向,在硬體設備上,除了將圖書館美化吸引學童外,借書證的統一也讓市民在各座圖書館都能便利借書,教育局也從今年開始,也幫學校找出適合的兒童優良選書,幫助學校推廣和購買時有方向及標準。

針對教育基層,則定期舉辦研習,協助老師更能將課本內容延伸至課外讀物,並且設置「閱讀推動老師計畫」,鼓勵教師參與,一位教師每周至多可減課十節,讓教師有更多時間規畫推動閱讀課程,幫助學童去圖書館學習。

鼓勵家長投入閱讀活動中,每年補助各校舉辦親子教育和培訓,鼓勵家長擔任閱讀推手志工,舉辦新住民親子共讀活動,協助新住民融入外,也創造在共讀中親子互相學習的機會,提供了多種幫助來培養學童的閱讀素養

孩子和父母一起討論繪本中的故事內容。攝影/何霆軒

「閱讀如果沒有走進家庭都不叫成功。」林玫伶表示,如果閱讀只在校園,小朋友視其為老師規定的功課,自然就不會形成一股自願自發的閱讀動力。除了舉辦研習講座,讓家長明白該如何帶領孩子閱讀,她說:「讓閱讀走進家庭的關鍵,還是在於家長願不願意空下時間陪伴孩子一起閱讀。」 

但鍾德馨指出,現代以雙薪家庭居多,家長連抽出時間陪伴孩子都很困難,何況是培養閱讀習慣。因此學校的對策就是盡量多增設、舉辦社團活動、親子午後共讀等不同的特色課程來幫助家長,家長也應主動多關懷孩子。

林枚伶說:「閱讀重質不重量。」家長們可以陪伴著低年級的孩子閱讀,然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或許不用家長時刻陪在身邊,但在家中仍須訂定一個共同的閱讀時間,即便是簡單地在睡前讀床邊故事,也能養成閱讀的好習慣,讓閱讀活動落實於家庭中。

從繪本看世界 伴孩子探索自我

鍾情兒童文學,尖尖故事屋主理人陳若蘋與繪本結下了不解之緣;喜愛大自然,參與在地活動,讓她開始在市集中舉辦走讀活動,透過繪本帶領孩子與大人看見不同的世界。

尖尖故事屋主理人陳若蘋。照片提供/陳若蘋

「繪本已經不是只給孩子們看的東西,它其實包羅萬象,也有生活哲理融合其中。」發現繪本蘊含與一般書籍不同的價值,陳若萍表示,提起繪本,一般民眾對繪本的概念,大多停留於此;開始投入繪本走讀活動後,她不只顛覆對繪本世界的想像,更希望透過活動與講座,讓繪本的美被更多人看見。

孩子們閱讀繪本時,能看見童趣,而大人則會從繪本中發現生活哲理。以自己最喜歡的繪本《Pezzettino》為例,陳若蘋說:「作家會將哲理不留痕跡地融入故事之中。」在孩子眼中可能只是個有趣的冒險故事,但在大人看來可能有更深的意涵。

「小朋友可以自己看繪本,但他們同時也會希望爸爸媽媽能講給自己聽。」陳若蘋表示,近年來親子共讀風氣盛行,很多家長開始重視這項活動。雖然親子共讀僅限於家長跟小朋友之間,但透過繪本走讀活動,就能聚集更多孩子及家長一起聽故事、看見不同孩子的回饋。

親子一起參與走讀活動。照片提供/陳若蘋

「同一本繪本,每個小朋友看會有不一樣的反應、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陳若蘋發現,每個孩子關注的點不同,在走讀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有趣的對話。外向的孩子會出很多想法,也有些內向的孩子可能從頭到尾都沒說話,但不表示他們沒有融入活動,因為透過其他孩子的話語,他們也是這個故事的共同參與者。

透過閱讀繪本,除了開啟孩子們對於世界的想像,探索自我能力以外,許多小朋友接觸很棒的繪本後,會更願意主動去閱讀。她說:「繪本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有趣的,所以他們會找更多的東西來看。」希望孩子們能帶著探索的心去接觸繪本,而非一定要從中獲得特定的知識與道理。

透過走讀活動藉繪本開啟孩子對世界的感知。照片提供/陳若蘋

自然文學作家Rachel Carson曾說:

為了讓小孩與生俱來的驚奇之心(Sense of wonder)永遠保持活潑,我們必須陪同孩子一起發現周遭世界的喜悅和感動;孩子身邊至少需要有一位能夠分享這些感動的大人存在。

除了透過走讀活動營造閱讀環境,也希望藉此打開大家的感知能力,去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帶著堅定的語氣,陳若蘋說:「我希望自己能成為這樣的大人,同時也希望家長能成為這樣的人。」

營造溝通環境 建立互動平台

親子共讀除了能讓孩子養成從小閱讀的習慣,亦可建立親子互動平台、創造話題;當孩子未來面臨挑戰時,這份從小建立起的親子關係,也會讓孩子在成長歷程中面臨難題時,更主動的與父母分享

「閱讀是非常好去建立陪伴與溝通的媒介。」楊俐容認為,現今家長所面臨的親子問題可以分為「不會做」和「不能做」,不少家長因工作上忙碌,情願用物質去滿足孩子、用金錢去解決親子關係,不願費心力陪著孩子閱讀與溝通;或是想去做但卻不懂得如何去傾聽,凡事以說教代替溝通,反而令小孩產生反感,不願與父母對話。

楊俐容說:「建立溝通關係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愛當中最重要的基礎。」但許多父母卻不知道要跟孩子聊什麼、不知道孩子關心的事物,話題都圍繞在功課、成績,親子共讀除了能建立孩子的閱讀素養,更能打開親子間的話題,特別在孩子小時候,閱讀所帶來的不是認知的發展,而是關係的建立。 

將閱讀當作玩樂的一環,陪伴孩子認識世界。攝影/何霆軒

善用共讀建立親子的關係,閱讀也可以是玩樂的一環。楊俐容認為,比較多父母會覺得閱讀比較著重在認知發展,等孩子開始認字時才買書給孩子看,但其實對於年紀小的孩子而言,共讀所養成的,是愛與安全感。孩子們最享受的其實是窩在父母懷裡,兩人一起看書的感覺,因為愛著陪伴自己閱讀的父母,才跟著愛上閱讀這件事。

延伸閱讀:

文山首座共融公園 親子遊樂首選

文山親子館 DIY玩創意樂趣多

幫助貧弱兒童 創造夢想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