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藍海飛躍 力與美結合的衝浪運動

記者 陳曼瑄、李品萱、林盟真/採訪報導

台灣四面環海,衝浪成為我國夏季熱門運動,官方和民間為吸引民眾加入衝浪行列,近年舉辦多項比賽和訓練營,包括台灣國際衝浪賽、衝浪小將培育計畫等。然而,衝浪亦為高風險活動,我國許多海域均設有管制,在運動推廣與防範意外之間,如何取得平衡,讓民眾享受衝浪快感之際,亦能安全無虞,乃政府和社會大眾共同關切與探討之議題。   

浪人享受海上漫步。攝影/陳曼瑄

浪花翻滾 領悟人生 

衝浪運動已歷經數百年的歷史,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下稱國際奧委會)在2016年宣布將衝浪納入奧運項目,並於2020年東京奧運初次登場。對此,曾代表我國出賽選手邱晉豪表示,衝浪運動兼具高難度和變化性,確實值得入選奧運項目。   

「就像跌倒後還是要慢慢找到站起來的方式。」國巨運動競技發展協會(下稱國巨衝浪)教練郭恆良指出,衝浪需憑藉多次失敗經驗,才能體會到身體與海浪的律動結合,進而挑戰成功,他也透露,藉由衝浪體悟到人生有如在浪花中翻滾,即使跌跌撞撞依舊永不放棄。  

衝浪靠著失敗達到成功,跌倒是必經之路。 攝影/陳曼瑄   

環境優越 資源不足 

台灣四面環海,擁有得天獨厚的衝浪資源,郭恆良表示,戒嚴時期海岸管制,導致衝浪運動發展起步較晚。邱晉豪亦指出,受宗教民俗的影響,台灣的海上運動仍然不夠普遍,例如進入農曆七月,到海邊的人數就會大幅減少。 

年僅十六歲的台灣衝浪國手尤佳琦,為我國首位登上世界衝浪職業賽歐洲賽的選手。他坦言,國內外選手差距主要在政府補助,我國政府只補助國際衝浪協會(International Surfing Association,下稱 ISA)舉辦的世界衝浪大賽,其他競賽選手必需自費參賽,與美國、澳洲相比,資源明顯不足。   

對此,教育部體育署(以下簡稱體育署)透過書面說明,中華民國衝浪運動協會於年度工作計畫向體育署申請補助經費,今年將規畫參加ISA所辦理之三場國際性競賽。郭恆良則表示,國巨衝浪為我國首支衝浪職業隊,將會資助住宿費、機票,給予選手良好的訓練環境,讓選手專注競賽。   

邱晉豪曾代表臺灣前往2017ISA衝浪賽。攝影/陳曼瑄

向下札根 放眼未來 

郭恆良指出,衝浪選手應有長遠規劃,放眼國際奧運選手的訓練模式,並從小栽培,因此他發起衝浪小將培育計畫,期能將衝浪運動向下札根。他同時發現,自從奧運納入衝浪項目後,許多幼小身影投入此項運動,對孩子而言,以未來能參加奧運為目標,當作心中最大的夢想,期待有朝一日能成為亞洲第一,秉持這個信念就會堅定他們向前的動力,而在衝浪運動上持續努力。      

除培育人才,參與賽事更是提升選手能力的有效方法,台灣國際衝浪公開賽已於今(2023)年11月6日,在台東金樽漁港舉行,邀請各國選手共襄盛舉。台東縣政府表示,希望藉此推展觀光,也能讓我國選手與國外好手較勁,互相交流增進實力。     

台灣國際衝浪公開賽是我國目前唯一與世界衝浪聯盟(World Surf League,簡稱WSL)合作的賽事,邱晉豪曾榮獲短板銀牌,但他感嘆,每年只有此時能在台灣與國外選手交流,一年只有這一次機會,成長空間有限。他期盼未來我國能舉辦更多衝浪國際賽事,讓國內選手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衝浪不分男女老少,更不分職業。攝影/陳曼瑄

效果逼真 人造浪克服天候限制   

海象千變萬化,使衝浪運動蒙上相當程度的危險性​。​邱晉豪表示,​​挑戰海浪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安全隱憂,其中分為天然和人為。​他進一步說明,天然危險「離岸流」最為常見,是一種快速流動的海洋現象,在短時間內會將人捲至外海​,當下若腳繩斷裂,使浪板離手,很可能無法回到岸上,極易威脅生命。  

為避免意外發生,民眾下水前​必須對海水​有充分​​了解​​,郭恆良說,想學衝浪,須先學會觀察浪向,並​評估自身能力,選擇適合的浪才能保證安全。    

除此之外,尤佳琦表示​,​海浪並無固定規律,當下如果分心就容易摔進海中。​他曾因​衝浪時不夠專注​,被浪拍打而昏迷,導致頭部淹沒在水裡長達40秒,所幸救援即時,最後並無大礙。​郭恆良補充,​​人為意外​多見衝浪者頭部遭衝浪板撞擊,或與其他衝浪者發生碰撞​。他認為,海​浪如同沒有紅綠燈的馬路,應做到不搶浪、相互注意,此乃專屬衝浪的獨特禮儀。

郭恆良坦言,衝浪是項受制於天氣的運動,海況不佳也只能接受。​因此,為克服自然限制,​近年​國外興起「人造浪」,透過機械裝置,製作多種類型的波浪,在安全的場所模擬真實浪況。然而,人造浪裝置造價不菲,能模擬的情況也十分有限。不過邱晉豪則表示,曾在韓國體驗過人造浪,其力道雖不如真實海浪強,但因浪況穩定且逼真,仍是適合的練習場地。

我國目前並無人造浪設施,僅有室內衝浪。蕃薯衝浪創辦人韓自立表示,比起真實海況及人造浪,室內衝浪如同普通泳池,無法藉此提升衝浪技巧。郭恆良期盼,未來國內能夠引進人造浪裝置,使衝浪更容易入門,減低天氣所造成的限制,進而使衝浪成為全民運動。 

我國海灘夏季人如潮涌。攝影/陳曼瑄

完善防護 活動安全兼顧  

郭恆良指出,台灣北部以及東部沿海區域,佈滿許多適合衝浪的絕佳地形水域,但根據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中規定,我國有多達41處屬依法禁止從事水域活動之場地。此外,根據災害防救法規定,在災害應變中心畫定的警戒區域內,必須驅離民眾,離開管制區域邱晉豪表示,對此十分遺憾,儘管天氣能使風速變大而使浪況變好,卻因海岸管制而無法下水。

郭恆良認為,專業浪人有保障自身安全的能力,卻因為天候被限縮能進行衝浪活動的範圍,不免感到有些失落但他也坦言,能理解官方為保護民眾安全,在海警發布後,研判海象將逐漸惡化,權衡利弊只能全面禁止活動。

儘管衝浪的危險因素多,郭恆良認為,浪人們對海水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先備認知,並能應變與危機處理。但他補充,政府近年已逐步解禁衝浪等水域休憩活動,助於衝浪運動的發展與推廣,未來可期

衝浪屬極限運動之一,與安全雖不易兼顧,仍值得繼續努力精進。郭恆良堅定表示,浪人就是要挑戰自我,並不斷突破自我極限,才能兼顧所愛及安全

海域所屬單位依據《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禁止特定遊憩活動種類(游泳)。 攝影/陳曼瑄

延伸閱讀:

夏季衝浪盛行 小心自身安全

禁錮水的靈魂與肉身 血液再次流動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