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結合地方創生 賦予漁村新生命

記者 羅詠馨、蕭咸蓁/採訪報導

根據全國人口資料庫統計地圖最新統計,花蓮縣人口不到32萬人,僅佔全國人口1.3%。當地人口外移現象嚴重。餐飲品牌創辦人任聿新將地方創生的概念融入餐飲品牌,並與合夥人Jimmy共同合作,替花蓮新城鄉康樂村展開新樣貌,同時也創造許多工作機會。

地方創生 花蓮漁村「新」風貌

談及對於地方創生的看法,任聿新表示,地方創生目的並不是以商業為唯一主要目標,而他在當地創立餐飲品牌,並創造將近20個正職工作機會。

任聿新分享,當初無意間來到花蓮讀書,在當地生活一陣子之後,發覺這個城市輕鬆、緩慢的步調及氛圍很適合自己的個性。大學畢業後,原本計劃就讀研究所的他,看到身旁讀研究所的朋友所過的生活模式不符合自己理想,因此放棄了研究所的機會,決定留在花蓮創業,一路持續到現在。

開店創業之路 專業人才招募不易

「其實不是我選擇這裡,感覺是這個地方選擇了我。」任聿新回應選擇在花蓮開店的原因。在創業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專業人才招募的問題,要如何吸引人才願意在當地工作,是推動地方創生的路上,必經的挑戰。

Jimmy也說明,像是城鄉差距、離市場很遠、沒有人要幫忙送菜、人口數較少等,都是在開店的過程中,會面臨到的問題。

任聿新將地方創生概念融入餐飲品牌當中,例如火鍋店的食材選自定置漁場的漁獲,以及拉麵店的湯底使用定置漁場捕撈的漁獲熬製而成,不僅讓民眾可以享用到花蓮在地的海鮮,同時也帶動當地漁村的產業發展。

拉麵的魚湯及上方的魚片來自定置漁場捕撈的漁獲所製作而成。攝影/蕭咸蓁

保留當地建築特色 注入新生命 

除了飲食使用在地漁獲外,店家外觀也保留當地漁村的建築特色。任聿新說明,現在眼前所見的店家,早期是漁民生活的地方或是擺放捕魚器具的空間。他們將部份閒置的建築保留原有的特色,將品牌進駐後,讓漁村有了不同的改變。

火鍋店的前身是放置機具、維修工具的地方。攝影/羅詠馨
雞蛋糕店的前身原本是漁民居住的家。攝影/羅詠馨
販賣伴手禮的店家原本是漁民中午睡午覺的場所。攝影/蕭咸蓁

任聿新除了是餐飲品牌創辦人外,同時也是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的董事。他希望打造一個心情愉悅與收入兼具的工作環境,讓員工願意留在當地工作,進而減緩人口外移、人口老化的趨勢。

任聿新說明,地方創生對他而言是如何回到自己喜歡的地方,然後活下來安居樂業。此外,地方創生就是將地方的特色,注入自己的想法,包裝成消費者喜歡的樣貌,進而可以換取收入,同時把這個地方的特色突顯出來,達成雙贏局面。

地方創生的推動後,在康樂村安檢所工作的林志偉說,人流確實有增加。但與康樂村僅一線之隔的大漢村卻並未獲得相同感受。大漢村村長李添富表示,最近花蓮新城鄉成為觀光區之後,讓七星潭這邊有很多的飯店,但是如果在營業方面的話,可能就還待加強。

海洋資源減少 漁村如何達到永續

定置漁場有別於一般漁業,是以被動的方式捕撈漁獲,Jimmy說明,近年來海洋資源明顯減少。在康樂村經營的火鍋店使用當地的漁獲,由於漁獲量的不足,將轉型為台灣地方特色小吃區。而原先已入駐的房屋也能透過租金方式,增加漁民額外的收入。

漁民在海邊修補漁網。攝影/蕭咸蓁
將轉型為小吃部的招牌。攝影/羅詠馨

在現今自媒體盛行的時代,許多資訊的管道都是透過網路傳遞。雞蛋糕店顧客林小姐表示,是透過社群平台得知店家消息。拉麵店顧客盧先生同樣也是透過網路方式,搜尋到店家資訊。

店家的經營需要隨時觀察當地發展現況與社會變化做出改變,才能讓店家持續經營。另外,偏鄉要如何發揮當地特色,並吸引居民願意留在家鄉工作,進而減少城鄉差距,是未來在推動地方創生的路上,要面臨的一大課題。

 

延伸閱讀:

宜蘭蘇澳客家村 地方創生看見「朝陽」

海洋魚類資源枯竭 食魚教育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