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焦點社會社福

北市回收廠近六成未合法 拾荒者該何去何從

記者 胡玟惠、劉子瑜/採訪報導

車水馬龍的台北街頭,除了大量的行人及用車,也時常看到不少推動回收物拖車的年長者 這群憑藉在街頭撿拾資源回收廢棄物維持生活開銷的人們,被社會大眾稱為「拾荒者」。

有撿有錢賺啦!一天下來堆成一車也不過賣一百多塊而已。」拾荒者(化名)推著一卡車紙箱,分享他今日徒步工作的成果,卻也無奈市場行情使其付出整天勞動,僅能賺取普通上班族一到兩小時的最低時薪。 

台北街頭總能看見拾荒者堆積成山、等著變賣的回收物。攝影/胡玟惠

目前都市廢棄物主要依靠政府清潔隊及資源回收廠處理,長期關注拾荒者的五角拌阿猴說明,政府清潔隊雖然可以分擔部份回收量,但其實社區回收廠也佔整個回收量至少10%以上。因此除了政府清潔隊之外,資源回收廠是台灣回收系統非常重要的一環。而拾荒者撿拾回收物後,總會累積一定數量,再推至離自己最近的資源回收廠販賣,久而久之資源回收廠與拾荒者之間已是互利共生的關係,如魚類跳脫海域後即難以生存。 

將撿拾的廢棄物變賣給資源回收廠以換取現金,是拾荒者維持生活開銷的方式。攝影/胡玟惠

然而,依據《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資源回收廠僅能合法設置於工業區、保護區、農業區,相當於日常生活圈所及的資源回收廠皆違法存在。透過台北市環保局公布的回收業者登記名冊中116個地址,套入地籍套繪都市計畫使用分析系統,並去掉慈濟及重複登記之廠商,可發現台北市90家資源回收廠中,51家位於住宅區及商業區,近六成資源回收廠違法存在。 

北市近六成資源回收廠違反《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資料來源/台北市環保局地籍套繪都市計畫使用分區圖,製圖/胡玟惠

對此,阿猴認為,社區資源回收廠與雜貨店的角色相似,可提供消費者就近購買生活用品。而目前政府欲集中資源回收廠於距離住宅區較遠的區域,等同要求民眾需前往工業區採購日用品般不合理。即使大眾需要社區資源回收廠收購家中廢棄物,但對於附近居民而言,不希望住家附近有回收廠的意見仍佔大宗。 

(2023)年三月,位於萬華區的資源回收廠光耀五金行,因不斷受居民檢舉噪音及環境不整潔,受北市府環保局以稽查未過及違反《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為由強制停業,使該區拾荒者必須徒步近一小時前往中正區西藏路上的資源回收場變賣廢棄物。

光耀五金行關閉後,萬華區已無任何資源回收廠,拾荒者必須徒步至其他區域變賣回收物。資料來源/台北市環保局,製圖/胡玟惠

「台北市民對環境的要求相對高,若接受居民檢舉,我們會不斷派人至現場查看,不會第一次就用條例關閉。但若持續輔導後仍未改善,最終也只能依照法規裁罰。」台北市環保局資源循環管理科股長吳佳玲解釋,關閉回收廠並非政府貿然裁罰,而是業者不配合改善環境導致的結果。

面對資源回收廠的環境問題,業者可能也因資金不足而束手無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說明,由於許多回收廠業者並非土地擁有者,面對北市地價上漲,決定將土地用於蓋房的地主不佔少數,加上回收業普遍無法賺取高額利潤,因此對回收廠業者而言,投資任何硬體設備改善環境,皆為一種浪費。 

由於地主有可能將用地收回,且整體營業額不高,資源回收業者較不願意投資設備改善環境。攝影/胡玟惠

「以前回收廠在的時候好吵,現在關掉蓋房子比較好。」光耀五金行附近居民表示十分樂見過去堆滿廢棄物的用地,終於能換來一棟棟大樓。經濟進步無疑是首都居民極力追求的目標,而近年來為與全球永續浪潮接軌,零碳排為各政府施政目標,但有助於廢棄物分類回收的資源回收廠卻成鄰避設施。謝和霖認為,政府以收到檢舉再輔導的消極態度應對,並非良好的解決方式,惡法必須改進才利於社會發展。 

若要維持都市化與資源回收廠的平衡,政府恐怕不能再袖手旁觀。謝和霖表示若要改善資源回收業目前處境,無法僅憑環保局一力達成。應透過市長整合各單位協調空地供資源回收廠使用,並由回收業者組織合作社,牽起關懷網絡,增加政府輔導的便利性。對此吳佳玲也回應,都發局及環保局也曾看過看守台灣擬定的《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但由於都審委員會不通過,因此目前尚未有新進度。

看守台灣擬定《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盼政府能出手提供回收業更有保障的環境。資料來源/看守台灣,製圖/胡玟惠

「回收廠不能關啦!關了我就沒飯吃了!」「如果這間關掉我就不做了,沒有車走不到更遠的回收廠。」面對資源回收廠難以融入都市的處境,拾荒者們只能在不安中邊彎腰撿拾廢棄物,邊期望自己微弱的聲音能被政府聽見 

當回收廠面臨有可能被關閉的處境,拾荒者只能持續撿拾廢棄物並期盼不要再有回收廠停業。攝影/胡玟惠

延伸閱讀:

廢寶特瓶加牡蠣殼 環保藍白拖好時尚

環保悲歌 大環境下的資源回收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