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焦點環保公衛

搶救瀕危山麻雀 官民合作保育扎根

記者 陳姵穎、楊心瑀/採訪報導

鳥數的減少能夠體現出環境問題,是對於人與環境共存間很好的生態指標。近年環境破壞,導致山麻雀數量迅速下降,過去在山間常見的山麻雀,分布範圍逐年縮小,並在2008年被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也因此有一群人默默的為山麻雀繁衍而努力。

山麻雀生存遭危機 環境成隱患

「山麻雀」於麻雀科的鳥類,普遍分布於海拔較高之處所以稱之「山麻雀」除了外型小於一般麻雀,聲音也較一般麻雀清脆。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教授蔡若詩表示,根據猜測,農作物耕種大量使用農藥與外來種等威脅,恐是導致山麻雀迅速消失的原因。

而嘉義縣野鳥學會理事長陳建樺也說,山麻雀屬於「次級洞巢鳥」本身不會在樹上啄出巢洞,所以只能使用啄木鳥、五色鳥等鳥類的舊巢或是電桿孔洞等,但由於樹木的砍伐、外來種侵襲,造成山麻雀難以繁殖後代,於是嘉義縣野鳥學會開始著手復育計畫。

雄山麻雀(右)頭部呈栗紅色,擁有黑色喉央線,非繁殖季時會特別出現白色眉線。照片提供/陳建樺

官民合作 搶救保育山麻雀

山麻雀多喜歡生活在鄉間開闊的農耕地,以食用昆蟲、穀物為生,在102年時嘉義縣梅山鄉瑞峰村瑞峰國小校長謝世達,在瑞峰國小周邊發現山麻雀的蹤跡,身為嘉義縣野鳥學會的一員,立刻與陳建樺討論,並開始展開一系列復育計畫。

野鳥學會先是始著手調查山麻雀族群分布地,測試適合牠們繁殖的場所,並自製人工巢箱,後請在地村民幫忙爬上一根一根的電線桿架設巢箱。此外瑞峰國小更將山麻雀的復育融入課程中,帶領學生種植小米、宣導正確知識。

學生外出觀察巢洞,村民攀爬電線杆幫忙架設巢箱。照片提供/陳建樺
國小老師(右)帶領學生種植小米供山麻雀食用。照片提供/嘉義縣梅山鄉瑞峰國小

瑞峰在地村民山麻雀復育主理人黃惠瑜表示,在復育山麻雀的這些年,陳建樺與妻子為山麻雀不辭辛勞的山上山下兩頭跑的行為感動了她,於是家中農藥行配合野鳥學會的步伐,率先減低農藥使用、推動農民友善用藥,村民則開始種植有機蔬果,不僅供吃還供住,為的就是盡力維護牠們的生態。

陳建樺(右)與妻子(左)到人工巢箱,觀察山麻雀築巢情況。攝影/陳姵穎

巢箱見效 山麻雀繁殖數逐年增加

陳建樺說第一代人工巢箱是以瑞峰村裡的孟宗竹而製,但因為瑞峰位處高海拔處,常年雲霧繚繞,溼氣重,容易導致竹製巢箱發霉、龜裂,而繁殖季正是與梅雨季相疊,所以巢中的雛鳥,可能會因為雨水的滲入而失溫導致死亡。

在不斷的改良中,現今瑞峰村裡的巢箱皆改為水管製造的塑膠巢箱,「沒想到塑膠管的接受度比竹管來的高」,陳建樺又驚又喜的說著,並繼續說道現在看到的巢箱是第四代,已經很符合山麻雀的使用了。

巢箱不斷改良,第四代(右)已經很符合山麻雀使用了。攝影/陳姵穎

陳建樺認為,這幾年山麻雀對人工巢箱的使用率以及繁殖成功率都有再逐步增長,並表示,以南部來說,瑞峰村最初不是山麻雀最多的地方,而是曾文水庫與霧台鄉最多,但因為水庫清淤等工程破壞了山麻雀的棲息,所以瑞峰村是目前山麻雀數量最多,且繁殖最穩定的地方。

 

延伸閱讀:

春季賞鳥趣 當心新型A型流感找上門

窗殺鳥擊誰人知 都市裡悄無聲息的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