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福

修復舊物更修補人心—古風小白屋

記者 陳諠潔、金可揚、黃妙生/採訪報導
大安區古風里的小白屋位於十字路口旁,裡頭擺滿各式捐贈物品。 攝影/黃妙生

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古風里的小白屋,如同它的名字一樣簡單卻又溫暖,在家中生灰的工具,來到這裡都有妙用。古風小白屋提倡自己「動手」,為昔日住商對立的社區提供更多交流機會。長者到小白屋也能用社區服務換取維修,東西舊了不要丟,老人在這裡更不是累贅。小白屋不只修復舊物,落實環境永續,更修補人心,弭平彼此距離。

自製工具牆擺滿各式民眾捐贈的工具,方便里民借用,達成資源共享。攝影/金可揚

根據《世界能源展望報告》(World Energy Outlook, WEO)指出,人類將迎來長達20年的能源轉型,但價格高昂的電動汽車及再生能源,卻不自覺讓人心生退意,要愛護地球的同時,還得張望口袋裡的鈔票,「環保」彷彿成了有錢人的專利。  

辛苦搬著故障家電四處打聽維修,到頭只換來店員輕描淡寫的一句:「小姐,這個買新的比較便宜!」當市場用更好、更新、更便宜的產品,打擊維修市場,大量製造的背後,又有多少資源在過程中被浪費?舊物維繫的不光情感,更多是與環境的深刻友誼。 

於是世界各地開始刮起維修風潮,最早開始草根化的集會型維修運動,可回溯自2009年的荷蘭「維修咖啡館」,大家聚在一起彼此討論,除了增長新知,還加強鄰里向心力,貫徹「減少浪費」的活動初衷,其理念也與古風小白屋不謀而合。在台灣除了台北的古風小白屋,南部更有以「南方修理聯盟」為首的地方維修站遍地開花,一場以「維修權」為名的社會運動正悄悄席捲全台。

小白屋營業時間,光顧民眾往來頻繁,絡繹不絕的人潮為古風里注入更多活力。攝影/陳諠潔

住商對立撕裂社區 古風小白屋凝聚人心

過去因為師大夜市問題,造成古風里住商對立嚴重,有人覺得住家附近有商圈,生活更加便利,有人則認為,夜市的吵鬧會影響社區安寧,雙方的嫌隙漸漸地變成難以彌補的鴻溝,甚至阻礙社區發展。

幸好2012年,台北市政府開始推廣巷弄文化,在古風里成立「雲和小客廳」,在這一年裡,彼此緊張的關係終於得到改善。為了延續這份來之不易的情感,古風里里長孔憲娟努力留下協辦團隊「綠點點點」,在古風里展開新項目,用維修引起話題,解開鄰里心結。

維修達人黃大哥正埋首努力尋找幫民眾維修時需要的工具。攝影/陳諠潔

如今的古風小白屋,雖然只在假日營業,依舊吸引不少民眾到訪,里民熱心捐贈的工具佈滿牆上。維修達人程傑森透露,過去曾有苗栗的民眾慕名而來,談話間對古風里的認可溢於言表,令程傑森備感驕傲。

程傑森因為過去在相關產業工作,便順理成章接下維修達人職務,小至吹風機,大到印表機,里民維修大小事全都難不倒他。每每講解起維修步驟,一定是深入淺出、簡單易懂,不會造成維修新手的心理負擔,在鄰里間備受信賴,就連左手扭傷的包紮,都能第一時間得到里民的關心問候。

維修達人程傑森細心教導第一次自己動手維修電風扇的民眾。攝影/金可揚

自主營運 活絡共享空間

「我現在都不用來了!」小白屋創辦人虞威放心地說,過去在草創期,「綠點點點」時常需要往返古風里,將閒置空間重新規劃,在沒水、沒電的情況下整理出合適空間,建立營運基礎。早期的小白屋只做工具分享,直到出現第一代維修達人文大哥,明明不住古風里,卻也熱心留下主動幫忙,整整一年風雨無阻。

隨著時間推移,現在的小白屋是個從內而外都實現自主推動,不依靠外力協助的共享空間。老人們的收音機終於不再「無處可修」,就連獨居造成的寂寞心境,也能一併在小白屋中獲得宣洩。不假他人之手的成就感,就像生生不息的再生能源,在一次次的互動中,成功推廣環保理念。

零件價格 影響維修成本

「風扇轉不起來了。」在一位阿嬤簡述損壞的電器狀況時,維修達人正嫻熟地拆開外殼,探查內部狀況。很快,維修達人成竹在胸地表示,只是溫度保險絲燒毀,換下保險絲即可。維修達人操縱起子、擰緊螺絲、接通電源、按下開關,扇葉重新轉動——風扇主人眼裡「無法啟動」的大麻煩背後,竟然只是一個小小零部件的替換。

天氣漸熱,故障的風扇成了小白屋的熱門「病患」。 攝影/金可揚

不僅風扇如此,很多小電器的故障維修,其實只需要拆換故障的部件就好。可是不少民眾並不了解背後玄機,加之許多維修店位置偏僻、零件的售價不低等因素,面對市面上功能更多且價格划算的新品,多數人會選擇拋棄舊家電,購入新產品,程傑森談及小家電的維修現狀,言語間難掩無奈。

光華市場作為小白屋遇到材料短缺後被提及頻率最高的去處,擁有的零件品類多、數量高。「(零件)大部分都是跟大陸進的,台灣要做這種小零件很難做起來」,店員陳澤寬表示。

然而從貨架上選出一項零件和淘寶比對以後,會發現定價大有門道。例如麥拉電容,可用於電視機、收音機、充電器等家電中。記者經對比發現,同為100v的麥拉電容,在店內標價為2元,而淘寶的商品頁面則顯示1.5元人民幣可買50個。這巨大的數額差值也證實了程傑森的說法,如果要把「維修」作為一項休閒活動來做,在台灣的成本很高。

根據經濟部進出口貿易量統計,2020年台灣第一大進口產品為電子零組件,進口金額較2019年更是增加了16.9%。台灣的人力勞動成本高,本土的零件量產少,成本價本就不佔優勢。而進口零件又逃不掉不合理的定價,導致高成本零件的購買程序,讓許多民眾放棄維修方案,轉而購置新品。

循環經濟如果要在台灣成為一個可永續的綠色閉環,少不了每一環節的改變努力。在軟性方面,不僅要強化、實踐舊物循環,推廣廢物可修的觀念,在硬性框架內,諸如零件定價的漏洞規避也需要強調重視。

歐盟落實維修權法案 台灣應緊隨其後?

早在2012年,「維修權」議題就已在美國各州掀起廣泛討論,歐盟更是在2021年通過法案,藉此保障民眾維修權益,推動環境永續發展。目前「維修權」一詞對台灣而言仍有些陌生,「計畫性淘汰」成為商家擴大盈利的手段,同時不知不覺地將消費者帶入商家制定的陷阱當中。

故障的吹風機,只要更換小小零件就能繼續使用。 攝影/金可揚

國立中山大學教授邱花妹表示,維修權法案倡議首先需要讓大眾形成對維修的認知,後續再加上社會團體的不斷努力,未來才能在有足夠能力的情況下提出相關倡議。維修權法案倡議雖不能即刻被提出,但其背後所帶出的環境以及消費者權益保障議題,卻是不可忽視。

根據聯合國數據指出,截至2021年,全球電子垃圾數量高達5740噸。電子廢物成分複雜,對人體有害無益,同時更加劇環境污染。循環經濟是環境永續的重要一環,商家卻不斷鼓勵棄舊換新的概念,即使商家提供保固,但多數維修地點偏遠,若是大型家電維修,更不容易,導致消費者為了避免麻煩,選擇直接換新。

電器壞了,只要更換小小零件就能重複使用,但現今線性經濟模式侵入民眾生活,產品製造商更以使用安全為由,拒絕將商品零件販售於授權經銷商以外的人。消費者保護協會表示,商品若在保固期限以外出現故障,廠商不提供維修或零件更換服務,並不屬於消費糾紛,消保會將無法提供民眾相關協助。

維修權法案通過是保障消費權益最有效的方式,同時達成環境永續的目標。政府,企業,民眾三方之間唯有相互協力,才能讓社會走向美好未來。

 

延伸閱讀:

復古電器行 讓舊家電重生

隱藏的資源浪費?電視台布景使用過後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