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歌仔戲結合科技 獨特傳統延續百年風華

記者 邱易鴻、李依庭、楊舒涵/採訪報導

歌仔戲又稱歌戲,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肢體語言搭配唱腔的方式,在舞台上表演給台下觀眾的一種視覺饗宴,也是當今具代表性的表演藝術,已有百年歷史。歌仔戲的表演形式及種類有分很多種,從過去廟會前的野台劇再到劇場的演出,現在更結合了4D科技,這些表演類型都可以看到傳統戲曲的影子,然而歌仔戲不只可以拿來當教學使用,如今還演變成跨界交流的傳統之一。

陳美雲歌劇團於寶橋福壽宮的歌仔戲演出。 攝影/邱易鴻

「當今的歌仔戲與現代差別非常多,以前繁榮時台灣歌仔戲有將近兩百多團左右,但都沒有國家的扶持栽培或公演的機會。」台灣戲曲學院教授呂瓊珷回想起過去學歌仔戲時相當辛苦,現在因為時代的進步,有學校及地方政府的支持,讓歌仔戲能蓬勃發展,所以當他問台下觀眾有沒有看過歌仔戲時,每個人都表示看過。

歌仔戲在台灣與觀眾距離非常近,是個很有親切感的一種劇種,呂瓊珷也表示,歌仔戲在台灣這塊土地的發展相當不錯。近年來,許多傳統文化因為時代進步必須做出轉型,而歌仔戲也不例外,為了吸取更多國人的關注,不讓歌仔戲文化走下坡,現代歌仔戲更結合了燈光效果、舞台設計以及4D特效的呈現。

對此,呂瓊珷說:「我不敢說絕對,但依我個人感覺是可行的,因為時代在進步,要有新的想法,傳統的曲調及動作要保留,認識這些傳統後再去開發創新。」

歌仔戲的面相妝容及服飾細節,完美詮釋在舞台上。攝影/邱易鴻

傳統戲曲從小栽培 傳承歌仔戲文化

位於台北市大橋頭的永樂國小,由於地緣的關係,附近早期就有成立許多戲曲班,如今因為產業轉型也都漸漸式微,直到周楚芸的出現,讓就讀於永樂國小的學生可以重現以往歌仔戲的傳統風華。任職於學校訓導主任的她,既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受到家族傳承,因為從小看著廟會前展演的歌仔戲略有一些概念,加上當時的校長一心想成立本土社團,才在學校成立了歌仔戲團。

除了教學歌仔戲以外,老師主要是想帶給小朋友們一些祖先留傳下來的生活經驗,周楚芸表示:「歌仔戲很多是會採取虛擬空間,演員們通常會利用技巧讓觀眾沈浸在裡頭,用他的身段來傳達,情感則用唱腔表達,是一個很美的文化,小孩在童年時期接觸了,長大後就不會排斥傳統文化。」

永樂國小教師周楚芸教導學生甩手袖。攝影/李依庭

此外,學校對小朋友的栽培也促成父母親的投入,因為家長都會帶孩子們一同來練習歌仔戲,如此一來,看歌仔戲的人也就越來越多,無形之中推廣了歌仔戲文化。周楚芸說:「小朋友們看到扮相很喜歡,學習能力很快,扮演沒有接觸過的角色,孩子帶動家長、朋友來學習,讓他們也可以接觸,親朋好友也會一起來看表演。」

歌仔戲不分男女,也是個可以套用在性別教育上很好的例子,對於學生來說,提早灌輸良好的觀念,並不是每個歌仔戲的面相、唱腔、武功都是男孩子的主場,也有屬於女孩子的戲曲成分。

不僅如此,周楚芸時不時也會請外面專業的技術人員或講師到學校做經驗分享,「用小學教學的方式來教歌仔戲、來教傳統戲曲,深入內心去探索小朋友的心理,注意孩子們的感受。」這是周楚芸一向努力的方針。

永樂國小教師周楚芸教導小朋友們歌仔戲動作。攝影/李依庭

保有傳統元素 發揚戲曲價值

歌仔戲的傳統歷史文化已在台灣根深柢固,有些劇團遵循古老將傳統發揮至極致,不忘本地延續傳統價值,堅持自家傳統文化,但仍有許多劇團抱持著不同的創作理念,研發創新、跨領域合作,前後風格不一,碰撞之下衝突也就接踵而來。

許亞芬劇團於西元2004年起團,上一代都是在演歌仔戲,團長許亞芬從小跟隨著媽媽的衣缽,過程從排斥、接受到現在的奉獻付出,如今已經是台灣知名的歌仔戲劇團,她表示:「 歌仔戲對我而言,我只有一個目標『傳承』。」

現代的歌仔戲流行跨界合作,「向錢看齊」而忽略了台灣原有獨特文化之美,許亞芬表示,她非常不能接受跨界領域合作,因為每個劇種有它的優勢特色,跨界領域將造成傳統的流失。許亞芬說:「我的劇團一定要保有傳統的元素。在台灣有很多的在地故事可以拿來當歌仔戲素材,為什麼不寫?年輕人應從生活時事去做結合。」她希望有更多人唱傳統歌仔戲,發揚自家傳統戲曲價值。

新時代到來 野台戲面臨困難與挑戰

隨著時代變遷,新型態的電視劇、電影出現,歌仔戲逐漸抵擋不過新熱潮的襲來,許多劇團因為沒有廟方委託演酬神戲,而缺少了許多演出機會,在劇團沒有收入後紛紛宣佈解散,有些劇團則轉往電視歌仔戲發展,學習如何在電視裡演出歌仔戲。

而歌仔戲最傳統的野台戲、外台戲,在表演機會少、表演費又不高的情況下,只剩下少量的劇團願意演出,陳美雲歌仔戲劇團就是其中之一。

演員在後台化妝準備演出。攝影/邱易鴻

陳美雲歌仔戲劇團創立至今已有四十餘年的歷史,團員李胤賢提到:「我們在外面演戲,都是一個老師帶一個學生,老師們都會把傳統的演法詳細教導給我們。」 對團長陳美雲及其他資深的老師來說,他們都有傳承和保留最傳統歌仔戲文化的使命感,所以不論是野台戲還是在廟前演出的外台戲,陳美雲歌仔戲劇團都還有持續接演。

面對新時代的到來,不同劇團運用不同方式保留著歌仔戲文化,在創新與傳統之間,難免會有不同意見的產生,台灣戲曲學院的學生許博淵表示:「當有意見分歧時,老師們一定都會遵循古法去鑽研這些理論,所以當不同意見產生碰撞後,一定要透過不斷地溝通協調,讓雙方都不會產生不舒服的地方,兩者互相配合去完成製作」。

戲曲學院學生身穿戲服練習。攝影/李依庭

在這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21世紀,對所有歌仔戲劇團來說,不論是選擇用最原始的方式持續的演出野台戲、酬神戲,亦或是結合新的聲光效果與動畫發展為4D歌仔戲表演,他們最大的期望都是能好好保留並傳承台灣歌仔戲這個美麗的傳統文化,也期許能讓世界看到台灣歌仔戲的發揚光大。

尊重歌仔戲規矩禁忌 延續戲班傳統

歌仔戲班存在著許多舞台禁忌以及規矩,隨著時代的轉變,有少部分的禁忌被打破,但是在劇團和演員中,仍然維持著大部分的禁忌,被當成劇團生活習慣的一部分,以此來達到規範的作用。禁忌不只是侷限於農曆七月演給好兄弟觀看的戲,在平時準備道具以及舞台表演時,也有許多禁忌以及規矩要注意。

戲曲學院學生練習前準備。攝影/李依庭

比如在舞台上看到的跳加官表演,就是從拿著財神面具準備的那一刻開始,不可以再說任何一句話,因為一旦戴上了面具,就是代表神明,如果這時候開口說話,可能會導致表演失聲、 講不出話,或是造成戲班內發生衝突。李胤賢也表示在戲班中有「拿加官面講話,戲班會吵架」的說法。

此外,戲班在表演神明戲時,演員必須提前上香祭拜,防止神靈附身在演員身上。而扮仙戲的表演,屬於酬神性質,因此上好妝的演員也不可以在表演的途中笑場,這是對神明的大不敬之罪。演員在扮演神明時,必須在臉部畫上破臉,表示自己並非正神,像是扮演「關公」者,就會在臉上點一顆痣,如果忽視,會導致神明降罪到自己身上。

在說的方面,演員表演時的台詞不可以說「蛇」這個字,因為以前戲班四處演戲,經常需要到野外過夜,如果說了蛇字可能會引來真的蛇,因此在戲班中可以用「溜」來替代蛇字。

隨著時代的不同有些禁忌也漸漸改變,像是呂瓊珷就提到:「以前是不可以去坐用來裝道具服裝的戲箱,因為時代的關係,以前比較寬敞有椅子可以坐,現在比較狹隘,沒椅子又不能不坐,所以就可以坐在戲箱,但是不能亂踢。」亂踢表示對此行業的不敬。

這些舞台的禁忌,都是由劇團流傳下來的演出經驗和日常習慣,不見得每一條屬實,但是對於表演者來說,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遵守禁忌能使演員在表演中安定心情。為了讓歌仔戲這個獨一無二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維持傳統或是嘗試創新,都是各個劇團為保留歌仔戲所付出的努力。

戲曲學院表演道具。攝影/李依庭

 

延伸閱讀:

景興國小歌仔戲團 傳承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