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新冠肺炎專區焦點

【公民論壇】後疫情時代 線上教學更重視資訊與互動

記者 莊詠慧、林芷伃/報導

世新大學新聞系《小世界周報》今(12)日舉辦「後疫情時代的線上教學發展」公民論壇,除了剖析後疫情時代線上教學,更透過官、學、研代表的交流,探討線上教學的趨勢與改善方式。

小世界舉辦公民論壇,討論後疫情遠距教學發展。攝影/郭庭禎

本次邀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蔡欣穆、教育部數位教學實施計畫主持人張淑萍、台大COurses OnLine教學發展中心教學科技組副組長張暐舜,以及台灣學生聯合會常務理事黃亭偉為論壇與談人,希望分別從教師與學生的角度,提供後疫情時代的線上教學觀點。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稱新冠肺炎)影響,各校開啟線上教學課程的方式因應,配合疫情防控,教育部前已頒布大專院校遠距教學實施辦法,其中包括課程講授、師生互動討論、測驗及其他學習活動之時數,以及學校實施遠距教學,應於具備教學實施、記錄學生學習情形及其他支援學習功能之學習管理系統為之等內容。

儘管其主要目的乃希望學生在線上上課時,也能獲得實體授課的效果;然而,如何調整線上教學的課程內容與方式,以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教學執行與學習成效,即成為教師和學生們的共同挑戰。

黃亭偉表示,疫情期間全面改用線上教學,可能會減低學生的學習效果。因為在此之前,很多學生對線上教學沒有任何使用經驗,要在短時間內適應及習慣新的教學模式,恐怕會有適應上的困難。同時,線上課程無法滿足實作課程設備的需求,也將導致學生的學習動力下降。

黃亭偉表示,後疫情教學可延用線上教學網路資源輔助學習。攝影/郭庭禎

張暐舜舉台大的例子說明,今年4月學校要求教師將實體課程轉換成線上教學,由於教師事務繁忙,導致無法抽出額外時間研究遠距教學運作方式。但校方要求「超前部署」, 他們除了要在短時間內熟悉線上教學,也要為此備課,工作量大增。反觀學生的部分,較能熟悉並適應線上教學的環境,她認為線上教學不會對學生造成太大的影響。

張暐舜說明,在推動線上教學操作與使用,對教師是一大挑戰。攝影/郭庭禎

蔡欣穆則表示,雖然目前技術上足以提供線上同步(即時群播)功能,但對收訊不良的地區較不友善,大大提高互動課堂的難度。他指出遠距教學的限制,例如一些需要示範及操作的課程,在線上授課會相對困難,因為學生未必有教學指定器材。張淑萍對此則有不同看法,她指出,目前可以營造虛擬教室或實驗室的環境,例如透過VR虛擬實境的技術,讓學生能身臨其境,解決部分課程在線上實施的問題。

再者,張暐舜在疫情期間發現,學生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或課程上的學習,同學及老師之間的互動才是重中之重。張淑萍則提到,延續現已擁有「同步」及「非同步」的兩種學習形式,校方或教師可利用此契機,混合「線上教學」和「實體教學」的內容形式,推出「混合式學習」,即可兼具兩者的優點,有利教學實施。

蔡欣穆認為,疫情期間有遠距教學的經驗,未來教師持續推動線上課程將更加順利。攝影/郭庭禎

對此,蔡欣穆補充,他鼓勵教師們在課堂上授課時,將課程的內容以側錄的方式保存下來。「同學吸收的速度不一樣」,學生能夠隨時重溫各個課堂內容,把遺漏的部分補足。同時,這也能夠成為教師未來的教科書,提供來屆學生參考供學生溫習。黃亭偉對此表示認同,「網路課程相對於之前的實體課程,更能隨時取得教學資訊」,這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

有關線上教學未來發展,張淑萍提出「以終為始」的概念,教師應該了解自身教學目的,再制定合適的教學策略。蔡欣穆則強調,因疫情而變得普及的線上教學,學生可隨手取得比教師講解得更清楚的資料或教學影片。「當學生發現原本教師授課內容不如網路上的資料,老師應做的是引導及協助整理。」老師的角色及其專業的定位,在疫情結束後都是必須反思的問題。

張淑萍指出,線上教學與網路普及化可輔助教師製作數位教學素材。攝影/郭庭禎
同學們認真聽講。攝影/郭庭禎

新冠肺炎打亂原有的學習步調,卻意外讓原本僅為輔助實體課程的線上教學,躍居主流地位。縱使疫情終結,昔日那種把實體課程內容一成不變地搬到線上平台的教學形式,勢必有所變化;而傳統線上教學只重內容傳輸,輕忽學習者心態的慣常性做法,也必須澈底改進,方能符合數位時代學習者的多樣需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