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年輕人刺青成風潮 世代觀念有差異

記者 陳采妮、林洸志/採訪報導

刺文化興起 西門街成刺青熱區

「刺文化」的興起,讓許多年輕人為之著迷,在大眾眼裡曾是不被接受,到現在逐漸成為年輕人的新興文化。目前刺青的客群也正在逐漸的轉變當中,如此美麗的圖騰紋身,從早期刺青的對象為混混、到藝人嘻哈歌手、再流於普遍大眾。而民眾的眼光也從一開始的畏懼,到成為追求偶像的盲從刺青,逐漸演變成替刺青賦予一層意義的消費者。

紋身總工會的理事長李耀鳴也表示紋身的演進大概有15到20年了,客群的改變也從盲從變成有自己的想法,刺青年齡層也逐漸的上升,不只能接受的年輕人多,能接受的中年人也多了。

台北鬧區西門町還有專門的紋身街。攝影/林洸志

跳脫刻板印象 刺青客群轉變

而以往大眾對刺青的人的刻板印象,就只是混混、不讀書的象徵,現在隨著時間的演進,社會眼光的改變越來越開明,大眾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當對刺青的眼光,不再只是被貼上壞小孩的標籤,而有另一種紀念象徵的意涵在,刺青也不單單只是藝術,也是門極大的學問。

刺青學徒正在練習。攝影/林洸志

刺青師傅達達在西門這一帶替別人刺青已超過20個年頭,如今身上也有數個大面積刺青,他對刺青有莫名的熱忱,達達16歲時便隨著師傅一路做到現在,想當初只是覺得能把圖案畫出來,以這個維生就很酷,沒想到轉眼間已經到現在。

刺青師正在為客人刺青。攝影/林洸志

刺文化洗禮 世代看法不一

目前就讀大二的藍天爵身上有四個刺青。刺青在年輕人的眼裡,不再是一種盲目的跟風。刺青可以是一種對自己的期許,只不過透過紋身烙印在身上。他也表示會把覺得好看的圖案就放在身上,也成辨識度極高的藝術美觀造型。

藍天爵的媽媽面對自己兒子身上的刺青,一開始是經由母子倆討論過才有第一個刺青,而他媽媽從小住在艋舺,街頭巷尾也常常看到全身刺青的人,因此看到他人身上有刺青也見怪不怪。

但做為父母,藍天爵的媽媽也擔心孩子對於職業的選擇性因此變少,也很擔心容易在職場上被長官標籤化。不過他也說,之後的選擇仍是作為孩子的他所要自行承擔的,她能做的就只是陪在孩子身旁一起面對和討論。

刺青背後有許多故事及意義是別人看不到的。攝影/林洸志

刺青嶄露頭角 大型活動可見身影

現下年輕人對於刺青的看法不單單是圖騰,甚至是對自我的存在,在身上添上一筆作紀念、盟誓、青春的印記。即便刺青伴隨著的刻板印象,仍在一些老一輩的人眼裡不被接受,但隨著這項工藝的普及,刺青不再侷限於性別、階級、職位,可被銘記成個人化、個性化的趨勢,也漸漸在大型活動上露面開展。

刺青的工具與顏料。攝影/林洸志

三思而刺青 免得後悔難洗除

身為刺青師的達達,也告知民眾有幾個大原則及理念,首先是未滿十八歲刺青,要經過家人的允許,通常他會直接打電話過去跟家長確認,以便讓他們明瞭這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這是身為刺青師的他所堅持的原則。最後他也說倘若有刺青的意願,請與刺青師再三做諮詢與溝通。

李耀鳴呼籲想刺青的人,刺青是一輩子的,雷射洗掉刺青所耗費的心力,比刺上去更耗時耗錢。請做好萬分的準備,再去執行這項人體紋身的藝術。

店家裡面各種特別的刺青圖騰。攝影/林洸志

 

延伸閱讀:

草根藝術擺脫刻板印象 「刺青」成為風格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