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新聞

守住記憶中的味道 崁仔頂漁市百年風情依舊

記者 王思淳、詹宜庭/採訪報導

座落在基隆市區裡,從清朝時期就有漁民聚集的「崁仔頂漁市」,是基隆早期發展的街道之一。在當時,這裡已經有整排的住家和商家;基隆港興建以後,漁船沿著旭川河靠岸,漁貨從石階抬到岸上,石階也叫做「崁仔」,所以成了「崁仔頂」地名的由來。直到現在,崁仔頂漁市仍然維持著一百多年前的買賣生活方式,也漸漸地成為當地的一項文化風情。

魚販們熟練地剝蝦。攝影/王思淳

以「市」為家 貢獻青春

深夜12時,在一個不太起眼的街道上,一台台的大卡車駛入,一箱箱的新鮮漁貨卸下;魚販子、民眾紛紛簇擁而上,人聲開始鼎沸,此起彼落連珠炮似的叫賣喊價聲,充斥在夜裡。

魚販老闆一到晚上便要開始忙碌。攝影/王思淳
漁人陳先生身兼兩職,午夜時分仍要到崁仔頂魚市販售。攝影/王思淳

漁人陳先生表示,自己從22歲就到崁仔頂討生活,現在也已經53歲了,過三十個年頭,從興起到沒落,都參與其中沒有缺席。陳先生苦笑說:「我曾想過放棄它,因為這不是人在做的事情。」

畢竟,這份工作從凌晨開始,一路到隔天早上七點甚至中午,每天的工時既長又不固定,長久下來,非常容易造成巨大的身心負擔。隨著漁業資源的枯竭,崁仔頂大部分的魚貨,目前大多從國外進口。

然而,現在能夠買到新鮮漁貨的通路愈來愈多,導致越來越少人會在凌晨深夜時分,跑到魚市場採買漁貨,崁仔頂自然也不例外,生意受到影響。因此,商人們為了生計,漸漸的不再以現撈現賣做為主要的販售方式,而轉到網路上,找到新的交易模式。

崁仔頂魚貨種類多元。攝影/詹宜庭

繼承家業 傳承信念

在這裡討生活不容易,加上漁業資源逐漸萎縮,漁市的工作需要早起貪黑、十分辛苦,也缺乏吸引年輕人回來的誘因,因此想把在地文化傳承下去,難度很高。

正在卸貨的魚販老闆。攝影/王思淳

關於繼承家業,漁貨批發商余先生娓娓道來接下家業的原因,他說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維持下去,不能夠輕易讓這份家業傳統,斷送在自己手裡。

余先生說:「即使未來這裡已經失去生機,生活不容易,我也將會選擇進入餐飲業,烹飪這一生熱愛的海鮮料理。這裡工作的性質,與一般上班族是不一樣的。」

賣蘇格蘭鮭魚的魚販老闆。攝影/王思淳

他認為:「家人會體諒支持現在的狀況,不過卻也因為工作時間上的差異,會減少和朋友們相聚的機會,當然會感到可惜,但這就是我的家業,我必須去承擔。」

基隆崁仔頂魚市到了半夜仍燈火通明。攝影/詹宜庭

也許不久以後,崁仔頂將會淡出在地民眾的生活,化為記憶中的影像,不再出現。無論未來魚市場是否存在,崁仔頂如何轉型,那陣陣劃破夜空、此起彼落的叫賣喊價聲,依舊迴盪在人們的心中。

延伸閱讀:

茶業轉型 貓空茶農傳承創新

批發魚市靈魂人物 拍賣魚貨就靠「糶手」

【攝影報導】細窺星夜裡的萬華不夜城——第一果菜市場與台北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