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勳擔任客屬文化協會祕書長時,義務教學客語。照片提供/陳元勳
文教生活

搶救客家語--讓家庭來醫治

記者 劉蕙瑀/採訪報導

您知道嗎?預計2019年年中,電視可能就會有台語頻道了!立法院院會於2018年12月25日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目的是為了要尊重各語言的多元性、平等發展及傳承延續,因此,未來公廣集團依法將可設立台語電視頻道,政府也需要提出保障措施,避免語言有傳承的危機。

然而,儘管台灣的電視頻道現在有原民台、客語台,但這兩個頻道又有多少人在看呢?屬於那個族群的人會去看嗎?若他們看了,是否能用該族群的語言和他人進行溝通?或許媒體無法有效推廣各族群語言的使用,而族群的語言真正能傳承、發揮作用的時機,可能是在家中。

阿公:「恁久無看著,你這下在哪位食頭路?」

孫子:「阿公,你在說什麼啊?你問我剛剛在哪裡吃東西嗎?」

阿公:「……我是說『好久不見,你現在在哪裡工作啦』」

這段簡單的對話,可能是很多客家人的家庭縮影,當老一輩的客家人無法順利地和年輕人用客語進行溝通,往後雙方只能用國語對話,久而久之,客語就退出了社會舞台,客家文化也如一棵樹的根被斬斷,逐漸凋零乾枯。

 

客家人客語能力下降 客家文化易消逝

「全台灣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客家人」,依據客家委員會的調查統計資料,台灣客家族群約佔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全國客家人口估計已超過453萬人,為閩南語族群之外第二大之族群。

而客委會在「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顯示,民眾在家和子女交談時以國語﹝華語﹞佔多數,為87.7%,其次為福佬話﹝閩南語﹞,為5.4%,而講客家話的比例,只有區區4.9%。

此外,客家族群自我認同顯著提升,代表現今有越來越多人承認自己是客家人,然而,調查發現,全國客家人的客語聽、說能力都降低。客委會認為,目前最需要加強青年男女的客語能力,不僅是訓練年輕人和長輩溝通,更要讓他們能教導幼年子女從小就會客語。

民眾在家和子女交談時以國語佔多數,其次為閩南語,客語又更少。製圖/劉蕙瑀

語言是所有文化的根基,若失去自己族群的語言、文化,就是失去自己的認同,整個族群也形同消逝。像是前客家委員會主委葉菊蘭曾說:「原民語在急診室搶救(奄奄一息),客家語住加護病房吊點滴(岌岌可危,等待奇蹟),河洛語在掛號看門診(不日可望痊癒)…」。

由於台灣本土語言(河洛語、客家語、原住民語)在昔日國民黨長期偏頗的語言政策打壓下,都是受害者,而客家語和原住民語都受傷慘重。

 

儘管學校有客語課程 修課人數仍較低
陳淨怡表示,在國小鄉土語言課程裡,很少學童會選擇修客語。攝影/劉蕙瑀

「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修閩南語課程,客家語跟原住民語沒幾個人要選」新北市立安溪國民小學校長陳淨怡無奈地說。

根據十二年國教課綱,國小每週須開設一節本土語言或新住民語課程供學生選修,鄉土語言就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三種任選一種研習,且要經過家長同意方能修習。然而,多數家長仍然希望孩子能學閩南語,顯示客語較不受人重視。

雖然政府於2017年通過《客家基本法修正案》,正式將客語列為台灣的官方語言,也在學校的教育上大力推廣客語的學習。然而,有很多同學出了學校,就不再講客語了。

據了解,學生因為周遭的家人和朋友不會客語或是少用客語交談,故乾脆不講客語免得造成彼此溝通上的困難。這顯示著,客語的運用只存在學校的環境,反而在生活溝通層面上是脫節的,導致客語無法有效傳承。

 

國寶級客家文化的推手 靠客家精神翻轉命運

然而,害怕傳統客家文化、語言和族群消逝,住在新北市板橋81歲的陳元勳,戴著黑框老花眼鏡,蜷曲地坐在電腦桌前,用不是很靈活的雙手,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他對客家文化傳承的期待,以及對客語復育的關切,這顯現的不只是他對客家文化逐漸凋零的憂心,也是對於客家集體認同、尊嚴和地位的迫切焦慮。

陳元勳整天盯在電腦前打字,為客家發聲及傳承。攝影/劉蕙瑀

陳元勳是一位客家鄉親,生於日據時代非常貧窮的苗栗偏遠山區,他的家庭正是所謂貧窮中最貧窮的一群,小時候不知道電燈為何物的困頓年代,穿麵粉袋及麻袋做成的衣服,破了就縫補別塊布再穿上、沒有白米飯可以吃,只能吃著地瓜,甚至直接摘野生的水果、香菇,甚至會抓老鼠來充飢;沒錢買鞋只好赤腳去上學、連擦屁股也買不起昂貴的粗紙而用竹片。

就這樣,陳元勳憑著客家人的「刻苦耐勞」、「堅強毅力」及硬頸的精神一路挺進,從小學、初中、高農、而後師範,然後繼續進修,進入世界新專、師範大學及教育研究所研修。

畢業後曾擔任國小、國中的教師,從教師職位上退休後便全心全意地投入於客家事業,曾擔任新北市客屬文化協會祕書長、新北市政府客家諮詢會顧問,現任新北市客屬文化協會理事長。陳元勳所有的努力,使得他的家庭轉型成為中產階級,也因為投入於客家事務,成為穩定社會力量的一份子。

 

利用客家「硬頸」精神 堅持替客家發聲
陳元勳擔任客屬文化協會祕書長時,義務教學客語。照片提供/陳元勳

早期的客家人,為了要適應惡劣的環境,被迫在困苦中求生存。因此,養成了他們的信心與堅持,以及在苦中作樂的個性。此外,由於客家人早期在山中物質短缺,他們也必須克勤克儉,勤勞才能獲取生活物質,節儉不浪費,才能長久生存。

陳元勳的一生看似平實無奇,卻映照著一股客家人特有的「硬頸精神」。陳元勳出生於1937年,就讀苗栗市大同國小一年級時,適逢台灣被日本割據佔領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盟軍大批飛機轟炸台灣。

而當時一年級全村有五個小朋友從住家(南勢)走山路,還要越過兩處墳墓才能到學校,路程足足有六公里之遠,對於年僅七歲的孩童而言,得走一、二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學校,而全村五個小朋友最終能順利讀完小學的,僅有他一人。

陳元勳 2008 年受前總統馬英九指派擔任文化局客家事務顧問。照片提供/陳元勳

陳元勳在小學時的求學環境雖然惡劣,卻不減他學習的熱忱,儘管路途遙遠,卻靠著客家人硬頸的精神,堅持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然而,讓陳元勳的生命價值,再次展現客家的「硬頸」精神,便是在他由新北市立海山國民中學教師的職位上退休下來,發起及創立「台北縣﹝今新北市﹞客屬文化協會」。

由於當老師多年,親眼看到年輕客家子弟少用客語溝通,導致客語快速流失,客家文化優良傳統將逐漸泯滅,他內心感到十分焦慮,因此號召鄉親同好等籌組「台北縣﹝今新北市﹞客屬文化協會」,陳元勳曾擔任秘書長一職,負責實際執行協會工作,例如:義務客語教學、合唱團、民謠班、舞蹈班等,訓練客家鄉親繼續傳承客屬文化活動。

此外,陳元勳也得到社會的肯定,位列「台北縣﹝今新北市﹞客家耆老」,並獲聘為「文化局客家事務顧問」之殊榮。

陳元勳至今共出了六本關於客家的書。攝影 /劉蕙瑀

至今,陳元勳仍努力推廣客語,一共出版了六本有關客家的書,包含客語常用辭彙、音標和釋義,目的即為了讓更多人簡易地學習客語。

近期,陳元勳對於聯合報在10月29日大幅報導「高中課綱水產名將加註原民、閩南語」一事,他認為怎麼可以獨漏客家語,花了好幾天思考要怎麼做才能讓政府和民眾更重視客語的存在,因此,他向教育部提出抗議書,為的就是捍衛客家子弟的權益。

陳元勳因高中課綱水產名未加註客語而向教育 部提出抗議書,並向媒體投書來捍衛客家子弟 的權益。照片提供/陳元勳
陳元勳長女陳慎謙說很心疼父親為客家傳承做出的努力。攝影/劉蕙瑀

看見父親整天坐在電腦桌前思考並向媒體投書來捍衛客家子弟的權益,陳元勳的長女陳慎謙說,「真的很捨不得看到他那麼老了,還盯著電腦一直打文章,而且他眼睛不好,近視一直加深,打字也不熟練,有些電腦功能還得問兒孫輩,他打一頁的紙就得花上一整天的時間或是更久,他常常跟我們說腰痠背痛,真的看了很心疼。」

「教書是我的副業,客屬文化協會業務才是我的正業」,陳元勳語重心長地說。對於客家語的延續,他一定出書教學;對於捍衛客家人的權益,他一定幫;對於客家文化的傳承,他一定盡力。

此外,陳元勳也呼籲,語言要常使用,若是客家的子弟,多跟長輩用客語聊天,客語能力進步的速度將比預期的還快,還能進一步讓客家語傳承下去。

 

家庭領域是母語保存的最後一道防線

或許是身為客家人,陳元勳認為,客家文化的根就在於客家話,除了推廣客語教學來傳承客家文化,他也希望客家子弟能慢慢從日常生活中培養使用客語的習慣。

傳承客家文化並提升全國客家人的客語能力是刻不容緩的工作,雖然政府在學校有設立母語教學,在媒體上,有客語廣播和電視台,但重要的是客家人要對客語傳承有意識,唯有跟子女、親友相處聚會時多講客家話,讓客語真正回歸家庭,才能使客語成為世代交流的語言,而當語言能順利傳承下去,客家文化才不會跟著消逝。

「姐公,亻厓在南部个學校教書,過年正轉屋,歹勢哩,你食飽吂?(外公,我在南部的學校教書,過年才回家,對不起,你吃飯了嗎?)」這句話,一直是阿公期望聽到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