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中台灣如何自處成未來關鍵。資料來源/Pinterest
國際

外交局勢嚴峻 臺灣經貿出路為何?

記者 黃韻文、郭怜妤、陳家悅、錢夏立、黃璽恩/採訪報導

中華民國自從1971年退出聯合國以來,開始了長達47年外交受挫,邦交國不斷減少的趨勢。除了蔣中正時期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訪華後的第一次斷交潮,當時從70個邦交國快速下降至27個以外,歷經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現在的蔡英文5位總統及3次的政黨輪替,邦交國下降的趨勢從沒結束,台灣似乎逐漸被國際邊緣化,甚至有國人自稱「國際孤兒」。

中華民國自民國71年退出聯合國後開始了長達47年邦交國不斷減少的趨勢。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外交部、製表/陳家悅
中國大陸外交打壓 臺灣經貿受影響

出口貿易是臺灣的經濟命脈,仰賴出口的臺灣,出口貿易總量約佔全國GDP的七成。國際外交層面上的邊緣化,臺灣經貿也恐受影響。雖然臺灣作為觀察員的身分參加了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可是促成更緊密合作的多邊貿易協定平台,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臺灣卻沒有一席之地。相較中國大陸已經與十多個較有經濟影響力的國家簽訂貿易協定,如東盟、韓國等,與臺灣簽訂雙邊貿易協定(FTA)經濟合作協議(ECA)的卻只有新加坡、紐西蘭兩個經濟比較強大的國家。

國貿局科長張宗傑。
攝影/郭怜妤

時事評論員宋承恩表示,臺灣外交困局的形成主要是因爲一直備受中國大陸的外交打壓影響,外國因為有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來往的顧慮,外交上對臺灣態度噤若寒蟬。無論是世界衛生大會(WHA)的參與以及國際民航組織(ICAO),中國的強力阻撓成為我國無法參與的原因。

然而國際貿易局綜合企劃委員會科長張宗傑認為,雖然臺灣備受對岸的外交打壓,實質上與他國外交是沒有問題,因為臺灣本身擁有的實力相當高,譬如臺灣的資通訊產業在國際上是有相當高地位。國家實力才是外交的資本,與他國談判的重要籌碼,因此提升臺灣自身的實力才是最重要,譬如產業轉型、產品的創新、工業改革,導入工業4.0,進行製造業人工智慧化,提升臺灣的工業實力。若臺灣實力變強,便能夠吸引更多國家,與臺灣加深合作關係。

  • 工業4.0:也稱生產力4.0,是一個德國政府提出的高科技計劃,又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2013年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及科技部將其納入《高技術戰略2020》的十大未來專案,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用來提昇製造業的電腦化、數位化和智慧型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建立兩岸關係之共識 成為國人首要解決之問題

根據經濟部統計,我國第一大的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佔據總量的41%,入口貿易量方面,大陸也是首位,佔了整體的19.9%,可見中國大陸對臺灣經濟的影響舉足輕重,但是面對目前緊張的兩岸關係,臺灣政府如何拿捏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成為國家發展的關鍵。

國貿局專員邱志鵬。攝影/郭怜妤

宋承恩認為,臺灣經濟上不可依賴中國,必須要開拓市場以減少臺灣對中國的依賴。無論對中態度如何,中國大陸對臺灣的打壓是不會改變,應該要做的是堅持掙脫中國大陸的枷鎖走向世界。

面對國內兩岸議題的爭辯,國貿局專員邱志鵬認為,往往國家發展最重大的問題是國內自己的分歧,國內必須進行整合,在兩岸關係議題上達成共識,才能更快的解決國家的問題。

談到美中貿易戰對臺灣的影響,張宗傑表示,目前臺灣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因為臺灣主要的出口商品沒有被列入加稅名單之內。美中貿易戰對臺灣而言,需要「智慧」去處理,臺灣必須要在中美之間周旋,好好發展自己

 

開拓東南亞經貿市場 與世界國際接軌

面對現在的外交困局,臺灣需要不斷開拓市場,擴大財源以促進國家發展。東南亞國家發展漸趨成熟,當地市場擁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新加坡投資公司淡馬錫與Google共同發表的《東南亞數位經濟調查》當中提到,電子商務市場目前僅佔東南亞零售業的0.8%,有很高的潛藏經濟價值。

幫助臺商在東南亞扎根,在國外市場臺灣企業要站穩陣腳,在地化是最重要的。邱志鵬表示,為了進入東南亞市場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吸引東南亞青年來臺讀書並進入臺灣企業工作,再回到當地臺灣企業進行在地化。同時鼓勵臺灣青年到東南亞交流學習,了解當地文化。另外對東南亞國家的投資建設也是非常重要,這是作為與他國交易的籌碼,以換取緊密合作的經濟利益。

為了拓展海外市場,進一步擴張臺灣經貿的市場板塊,目前風行全球的會展產業之推廣也對臺灣經貿相當重要。張宗傑表示,會展產業能夠建立一個產業交流平台,讓本地企業與外國企業交流,甚至透過會展活動與客人洽商,拓展國外市場。

另外,會展產業具有連帶效應,它能夠帶動展覽附近地區的運輸以及觀光業的發展。因此爭取場地展覽舉辦權、協助會展承辦企業進行作業、與民間商業組織如外貿協會通力合作,幫助臺商對外推廣商品也是政府在經貿上的重要任務。

臺灣近年出口貿易總量(單位:億美元)及年增率(%)。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經濟部、製表/王芳瑋

提升臺灣民主素養 改變「求快」的政治文化

臺灣經濟低迷的局面持續十多年,歷經數次政黨輪替,宋承恩認為臺灣民眾沒有了解長期規劃的政治,也沒有用心的留意政治是臺灣發展問題之一。人民要明白解決一個結構性、積弊已深的問題從來不是易事,政治改革並非一朝一夕完成,真正的改革是長期規劃及經營,不可能馬上有成果。現今民主社會風氣過於求快、求成果,他期盼未來青年能夠留心政治,了解臺灣未來發展的確實狀況。

談論到經貿發展政策的成效,張宗傑表示,幫助臺灣企業走向國際,促進商貿發展,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必須要長期持續的執行,方有成效,譬如當初臺灣加入世貿也經過十多年的談判才能成功。臺灣若要走出目前的外交困局,走向國際,需要的是默默耕耘,充實國家自身的實力和創新的力量。

中美貿易戰中臺灣如何自處成未來關鍵。圖片來源/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