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子交流,越來越頻繁,至大陸就讀臺生也已經破萬人次。攝影/翁意晴
國際

大陸「端牛肉」吸引台生 內含政治意圖

記者翁意晴、胡格非/聯合報導

隨著中國大陸1978 年改革開放,至1992年前中國總書記鄧小平南巡,促成經濟復甦。越來越多台灣學子,到對岸就讀、就業。台灣大學國家發 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秀玲則表示:「台生赴陸可追溯至2000年西部大開發,便有大學招收台生。陸生赴台、台生赴陸,皆以九二共識為基礎。」

陸生來台灣就讀,擁有七年完整統計,而愛對岸的台生人數,兩岸都未公布,此間教育部兩岸教育司僅表示不方便公開。2016年中國新聞社:「截至2015年十月,在大陸就讀的台生總數共 有1536人次。」七年赴台陸生總數已有 14,193 人次,兩者總數相差四千人。但黃秀玲指出,赴陸台生一定更多。

老中青赴陸台生考量大不同

北京作為首都,發展教育也是重要一環。現年42歲的台南人林 承鐸,1998年至北京就讀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系、2004拿到北京大學法學院商法學博士。目前在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中國與法國合辦的大學)擔任副教授。 早年的他,認為北京將會崛起, 抱著好奇心到對岸就學,進而成 家立業。 針對兩岸學生的專業與程度,林承鐸表示 :「中國變化很大,但不變的是大學生始終學習認真,綜合能力較強。台生自身修養較好,但在學習積極度,還是輸給大陸前段的學生。」以綜合競爭力而言,大陸前段學生勝過台灣,後段的學生比台灣差。另外,高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台灣則是相當平均。

林承鐸早期擔任學生社團領袖,與中國大陸政協副主席張克輝會面。照片來源/林承鐸

大陸高校教育素質後起直追, 也成為台灣學生的考慮因素。像是年輕一代,現年22歲就讀北京清華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的吳 宇涵說:「不想留在台灣讀研,但經濟考量無法去歐美國家,所以選擇去大陸。一方面可以增廣見聞,畢業後也會考慮留北京就 業存錢。另一方面,校方多數聘僱海歸派學者、西方學者演講開課,也是相當地國際化。」今年北京清華排名在依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Magazine)公布 2018年「世界大學排名」更擠進世界第30名,相較台灣大學僅落在198 名。

由於中國大陸普遍認同中醫, 中醫系在大陸蓬勃發展成熱門學科。中生代的羅美惠說:「我出於興趣,前往北京中醫藥大學就讀,即便知道學歷和中醫執照不會被台灣承認。」她認為對岸中 醫教育,相較台灣更系統化,所以不後悔。她也提到,大陸較好的醫療單位上班,但需要加入共產黨,因本身不想牽涉政治, 所以選擇回台灣重新考取中醫證照並執業。而她也表示,若想走 向世界的話建議去中國大陸,因為全世界都承認大陸學歷。

提供高額獎學金 降至均標可申請對岸大學

隨著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政治報告》提出:「對於台灣民眾創造國民待遇條件,強調要逐步為台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便積極在教育方面,向台灣青年世代招手。

依據中國大陸教育部2017年所發佈的《教育部印發通知放寬台灣高中畢業生憑學測成績申請大陸高校標準》,以前台灣高中畢業生依照學力測驗高標,才可申請大陸普通高等學校。現在,申請門檻降至均標且免試入學,有307所高校參與招收台生計畫。

相對地,2016年台灣教育部公佈的《大陸地區大學及高等教育機構認可名冊》,承認大學及高等教育機構的認可名單共155所、專科學校則維持191所,多數為大陸雙一流重點工程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簡稱雙一流,是中國大陸自2015年代開始實施的高等教育政策,目標是在21世紀中葉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皆是延續以前985、211重點工程大學為主。

另外,中國大陸財政部今年十月也公布《台灣學生獎學金管理辦法》,受惠對象為在陸台灣學生,包含全日制本專科學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總金額高新台幣8,600萬元,但申請條件第一項便為:「认同一个中国,拥护祖国统一。」從放寬招生標準、人數,高額獎學金外,兩岸間高校的學費也有明顯差異。

兩岸高教學費比較,擁有明顯得差異,對許多台生而言,赴陸就讀比去西方更划算。 製表/胡格非

對岸不只是招台生,也明白台灣高校教育面臨少子化,博士和教授找不到工作的問題。據《聯合報》報導,中方今年更大動作以年薪上看新台幣135萬為誘因, 聘請台灣博士赴陸教書。可見中共對台政策清楚、態度積極。尤其與台灣相鄰的上海、福建、廣東沿海各省市大學,更直接有中共政府施壓,要求聘雇台灣教授。

民主與否 影響教育目的

兩岸教育制度的目標,皆是以 養成學生公民意識、公民倫理出發。以政治和教育出發,最大的不同,可以從民主和非民主國家來看。 在民主國家的台灣,教育結果可能會影響執政者,每逢政黨輪替,就會傾聽民意、產生新的教育課綱和論述。 但在非民主的中國大陸,教育多為政治所服務,因其政治目標就是為國服務。

簡言之,政治與教育的關係,應從公民教育著手, 包含公民意識、公民倫理,構成 現代國家、民主政治的根本。 面對大陸一波波對台優惠政策,致力於觀察大陸與兩岸關係的吳秀玲說:「中共《十九大政治報告》明確提出『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未來促使兩岸融合發展的 實質舉措,值得關注。」同時, 中共讓也可謂是向台灣政府施加壓力。

 

兩岸大學院校就讀政策對比,現行兩岸教育交流政策比較,大陸相對寬鬆。製表/胡格非

長期在立法院為台灣獨立建國抗爭,自由台灣黨黨主席蔡丁貴則認為,台生前往大陸就讀,需為領獎學金需三思。因為一但領取,便是承認『中共一個中國的政治立場』。若回台發展,可能會留下政治色彩。雖有深厚台獨立場,但蔡丁貴並不反對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他僅語帶保留的說:「通常留學,是以去先進國家為主。更何況,一個進步的國家,應該擁有自由、民主、社會、法治等條件。」

長期在立法院為台灣獨立抗爭的蔡丁貴,對兩岸交流持不反對,但也不鼓勵的意見。 攝影/翁意晴
學者:太陽花學運後,大陸重構兩岸教育交流意義

吳秀玲說:「一直以來,北京當局以『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為對台工作的主要目標。但太陽花學運後,中共重新思考,即便兩岸學生的交流活動,其中有相當多『讓利』的成分,然而為什麼台灣青年卻『不買帳』呢?」 她進一步分析,大陸單方面認為兩岸交流,有助於兩岸同胞對於「同是一家人」的認同。然而據 學者的研究,卻發現兩岸學生越 交流,台灣學生的主體意識卻提高,並未產生社會認同的實質效果;於是,中共當局體認到現今兩岸青年交流,必須要改變策略來吸引台生,以獲得台生對大陸的好感。

如今,大陸改變策略,交流的主戰場「從台灣轉移到中國大陸」。以她2016年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 有去過大陸對於中國政府的印象 較佳:而對中國政府印象越好,越願意長期駐大陸工作」。更印證林承鐸所說:「兩岸教育交流是,你常來,人家就覺得你好,這是相互的。所以,常來常往是關鍵。」

兩岸雙方人民,長期受到對立 的意識形態所影響,交流時常流於表面化的認識,缺少全面且深層的理解。但如果純粹只是學術文化交流,是屬於良性互動。僅以經濟和就業市場觀之,留學生面對政治因素的摻雜,則需要審視自身政治立場、未來就業和人生規劃,來評估留在台灣或大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