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

超重比例上升 美國正視肥胖問題

記者 謝陳安、嚴心妘、曾亮豪/採訪報導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2020年的資料顯示,各州都有超過 20% 的成年人患有肥胖症,有的甚至高達35%。不分男女老少、種族年齡,肥胖似乎已是一種正常現象,含有高熱量的食物儼然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肥胖引起的不僅是體型改變與健康危機,甚至間接造成家庭負擔,更帶來無數社會成本。

肥胖是不可忽視的健康疾病。照片來源/pixabay

飲食習慣 影響健康

肥胖在全球是一個普遍的健康問題,美國肥胖醫學委員會數據指出,目前已有超過40%的20歲成年人口患有肥胖症。預計2025年時,將會有超過半數的美國人成為肥胖人口。

造成美國民眾肥胖問題的原因很多,「商業競爭如麥當勞與漢堡王從30年前就以漢堡大小為較量依據,藉此吸引客人,不知不覺間影響了美國人的胃。」北醫體重管理中心主任醫師王偉解釋,加工食品業過於氾濫,民眾易攝取過多高熱量食品以致肥胖。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黃致錕補充,有豐厚的食物來源,卻無充分的勞動消耗熱量,使美國人肥胖情形愈趨嚴重。

汽車業發展也是影響肥胖問題的原因之一。王偉說明主要是美國地大物博,兩地來往需要交通工具,一旦仰賴方便的交通後,人們往往不再願意步行。對此,營養師邱苡嘉也提到,美國大型商場附有電動車提供給行動不便者,其中包含無法正常行走的肥胖者,若肥胖者視坐電動車購物為常態,久而久之不再有「雙腳購物」的念頭,很容易造成惡性循環。

精緻與工業化的飲食文化使肥胖問題加劇。照片來源/pexels

醫療支出 增加負擔

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資料顯示,肥胖問題造成的醫療支出及社會成本,其數字已遠超過菸酒問題造成的醫療保健成本。黃致錕表示,肥胖可能引發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造成家庭、社會與政府財政負擔。他舉例,病態型肥胖者(BMI > 40.0 kg/m2)無法提供勞動力,不僅難以成為家庭經濟來源,更可能因需支出龐大金額來醫治肥胖問題,造成額外負擔。

政府財政方面,王偉指出所有疾病都需要醫療體系的照顧,在有健保保障的國家會造成國家負擔;在自行給付健保費用的國家,若沒有保險,則會造成個人嚴重的經濟壓力。

計量飲食有助於減重。攝影/謝陳安

正面心態 終止歧視

除了造成國家財政問題,美籍教師雷思蒙(Andrew Rathmann)擔憂,速食的美味與便利讓人上癮,快餐店的盛行恐讓美國民眾肥胖問題變得更加嚴峻。他坦言,大多數美國人體型偏大,不節制的飲食危害他們的健康,甚至有一部分人因行動不便,無法過上理想的生活。

速食文化對現代人飲食影響深遠。攝影/謝陳安

「肥胖者可能會被外界投以異樣眼光、臃腫身材遭取笑,造成心理壓力。」王偉接著說明,肥胖可能導致無法正常社交,進而影響就業。不過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研究生林子馨卻提出不同看法,她表示在美國對他人身材發表意見是很不禮貌的,多數人其實都是抱持友善與尊重的態度。

「Stop Fat-Shaming(禁止肥胖羞辱)」的觀念在近年來越趨流行。美籍加州人特洛伊(Troy Obillo)表示,無論身形如何,都應受到平等的對待,但危及健康時,友善的建議是必要的。美國猶他州摩門教傳教士潘明宇(Devin Potts)也認為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多,有時問題來源甚至是他們的基因。他呼籲:「只要身體健康,什麼樣的身材都是該被接受的。」

兒少須注重營養均衡

營養師邱苡嘉。照片提供/邱苡嘉

「小時候胖不是胖?不,小時候胖就是胖。」營養師邱苡嘉指出,兒時大量進食導致脂肪細胞增加,成年後脂肪細胞只會變大或變小,並不會減少,若兒時脂肪細胞比同齡孩子多,將來肥胖機率則會比他人高。此外,她還提到兒童肥胖與家長教育有連帶關係,若缺乏家長陪伴,孩子在看電視、滑手機時容易無意間吃下更多東西。

營養師張家恩認為,兒童至青少年時期易受食品廣告刺激,進而依賴加工食品,若青春期已超重,成年期肥胖率高達60%。不過黃致錕則解釋,兒童肥胖鮮少造成嚴重疾病,因器官年輕,較不會有高血壓與糖尿病等健康問題,若在成長期間作好預防,能有效避免肥胖問題惡化。

要解決兒童肥胖須從飲食教育著手,王偉指出:「兒童肥胖是成人肥胖的早期現象,現今國民飲食教育是非常粗淺的。」黃致錕也認同,每個人的體重與所需攝取的飲食份量不盡相同,食物之間如何搭配才能達到飲食均衡,民眾對此幾乎沒有概念。他提出建議,若從小培養正確的飲食觀念,維持健康體態,未來罹患肥胖症或是高風險疾病的機率將大幅下降。

對於經濟狀況與食物選擇間的關聯,邱苡嘉指出,冷凍、微波食品份量多且價格便宜,收入較低的家庭會選購這類加工食品。林子馨亦提及美國經濟發達,家境富裕者能挑選較健康的食品,而生活拮据的低收入戶,大多只能負擔價格相對便宜的食物,而那些食物正是營養價值較低的冷凍、微波食品。

便宜的冷凍食品是人們的好夥伴。攝影/謝陳安

專業評估 減重多管齊下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2018年的研究指出,多數人以「少吃多動」的減重方式宣告失敗。王偉指出,保有運動習慣卻仍變胖是減重最容易遇到的瓶頸,運動後攝取的熱量大於消耗總量就會造成此情況,須改變飲食模式以達減肥目標。他補充,若成效不彰則靠藥物治療,最終手段才是進行手術。

治療肥胖症的方式有許多種,依患者體重、疾病狀況、需求與經濟能力給予合適的選項參考。黃致錕解釋,減重外科手術是將胃切小,或將小腸繞道,藉由腸胃道的改造,讓體質由胖轉瘦。然而手術治療並非所有人都適合,王偉亦表示,醫師會透過BMI評估該以何種方式治療。他補充,針對病態型肥胖患者,飲食控制與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手術能讓危險族群在短時間內達健康範圍。

胃繞道是現今最常見的減肥手術之一。攝影/謝陳安

「對於肥胖症患者來說,減重手術不僅有效降低罹癌風險,更可解決先前肥胖所衍伸出的關節、睡眠等生理問題。」黃致錕接著說明,手術並非終結肥胖症的終點,術後胃容量縮減,吸收鈣、鐵等營養素能力下降,術後一年內的營養需由專業的營養師團隊照顧把關,是個長期奮鬥的療程。

至於菜單的選擇,低收入戶的肥胖患者應學習在眾多冷凍、微波食品中,挑選足夠營養的食物。邱苡嘉建議,主食可選用粗糙的澱粉類(糙米、燕麥等),冷凍蔬菜如豆莢類、花椰菜、紅蘿蔔,可搭配低脂飲品如牛奶或優格,選擇新鮮、較少加工的食品,最終目的皆為「要吃得夠、吃得營養。」

延伸閱讀:

台灣人肥胖率升高 低醣飲食保健康

對抗兒童肥胖 校園禁含糖飲引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