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旁的風力發電裝置。攝影/蔡宇蓁
環保公衛

政府力推綠色能源 望邁向非核家園

施元文、蔡宇蓁、宋馨、張博/採訪報導

再生能源開發一直是我國近幾年的重要施政方向,也在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扮演一大要角,未來將主要著重於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發電並行的策略,逐步取代核能發電,預計在2025年讓台灣成為不再需要依靠核能發電的國家,並降低燃煤發電比例。

綠能發電比例低 邁向非核仍需時間
105年發電總量及各類發電方式佔比。製圖/張博

綜觀目前台灣的電力來源,只有約5%是來自再生能源發電,距離政府預計在2025讓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達總發電量20%,邁向非核家園的目標,還有一段差距,台灣綠能開發的政策規劃似乎還有待更完善的規劃。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陳耀銘表示,目前台灣以風力及太陽能發電作為綠能發電主要規劃,至於其他再生能源發電方式,如水力發電,台灣基本上已無作為水力發電場域的地點,更何況水力發電的建設浩大,牽涉到更多環保議題。另外基於技術考量及開發所需面積等因素,潮汐、洋流等海洋發電也不在台灣未來綠能的主要規劃之內。因此太陽能及風力發電便成為台灣發展綠能的兩大途徑,其中陳耀銘又認為,以工程及經濟面來看,比起太陽能,台灣應全力發展風力發電,因為太陽能需要大面積的鋪設太陽能面板,加上只有白天能發電,還要配合多變的氣候,而風力發電效益更高、占地更少,是台灣發展綠能最佳的選擇。

台灣氣候環境 風力發電具優勢

雖然風力發電也並非沒有缺點,發電機運轉時會造成低頻的噪音,但陳耀銘則認為噪音是能夠克服的,一是在風力發電機架設時的地點規劃,將發電機架設於非居住區的沿岸便能降低噪音干擾民眾;二是發展離岸風力發電,將風力電機架設在海上以隔絕噪音對沿岸居民的干擾。

濕地旁的風力發電裝置。攝影/蔡宇蓁

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對此表示贊同,認為台灣海峽及洋流氣候所形成的風場非常有利於風力發電,雖然離岸風機建設成本較高,但離岸風力發電量會比陸域發電高出許多。漁民們擔心離岸發電會影響魚群流失,高茹萍則認為台灣漁民使用流刺網、底拖網濫捕會加速海洋資源枯竭,架設離岸風力發電其實有助於限制漁業濫捕,但對漁民來說也不是沒有替代方案,首先離岸風電機架設只是一時,會有長達廿、卅年的運轉期,風電機在海面上的地基會使藻類浮游生物盤據,變成魚類棲息地吸引魚群,成為漁業資源。此外,高茹萍認為政府也可以對漁民漁業損失提供回饋金,並輔導當地漁民成為導覽員,將離岸風電區域發展成教學觀光用途,給漁民帶來另一筆收益。

夏季風力匱乏期 光能發電可彌補

風力在台灣是季節性資源,陳耀銘表示,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台灣在夏季正值用電高峰期,但夏季也是電能最匱乏的時期,因此便需要依靠另一項發電項目,剛好夏季是太陽能發電的高峰,因此台灣可以發展太陽能發電來彌補夏季風場的不足。但太陽能發電需要龐大的面積架設才能達到發電效益,陳耀銘認為,沿岸風沙大、土地含鹽量高的地段,不適合農業發展等用途,便能用來架設太陽能發電。

位於福德坑環保復育公園的太陽能發電板。攝影/張博

高茹萍也表示,台灣有足夠的土地發展太陽能發電,包含閒置農地、沿海泥灘、地層下陷地區及土壤鹽鹼化地區等不適合農業發展的空地,再加上屋頂太陽能的設置規劃,能夠達到政策中的發電量目標,但現今的政策遇到不少問題,其中地面太陽能光電的設置常會引起環保團體的抗議,認為會破壞海岸自然生態,但這有待雙方溝通的。

個體光電難進行 政策機制需改進

高茹萍則認為屋頂太陽能發電是個好的構想,南部地區在這項政策上也已經有所實行,目前合格的個體戶及經過檢驗認證合格的違章建築都可參與該計畫,但由於政府對回饋機制配套不足,導致幾乎沒有廠商願意參與計畫,現行針對個體戶配合架設光電面板,主推個體戶零出資方案,僅提供廠所進行發電,而且廠商還必須支付10%發電收益回饋給參與的個體戶、3%回饋政府作為綠能電力發展基金。由於條件嚴苛,廠商幾乎無利可圖,導致民眾一頭熱想參與,但廠商反應冷淡,實行效果不佳。

太陽能發電公車亭。攝影/蔡宇蓁

對於台灣未來綠能發展,生命科學系劉同學認為台灣太過民主化,各方意見都不同,所以難以達成共識而節省資源。他認為重要的是做好環境及損益評估,除了要合理運用台灣良好的天然資源,也要配合當地生態、就業型態來擬定發展方向。在太陽能發電開發上,自由業者吳先生表示,政府應了解台灣四季日照的變化,並在回饋機制上積極公開且合理的表態,才能吸引廠商投資,達到效果,避免浪費。

綠能建設困境多 電費調漲引爭議
製圖/張博

綠能建設在台發展,仍有許多困境待解決,高茹萍表示,綠能建設長遠來看能降低發電成本,台灣目前一年花費近兩兆元採購核能及燃煤原料,若綠能發電能取代核能、降低燃煤用量,對台灣未來永續經營是一個好的面向,但台灣常礙於反對浪潮與政治問題導致綠能建設一直難以發展,且許多民眾習慣台灣低價的電費,而建設綠能成本會帶來電價調漲的短痛期,因此,民眾多採保留態度。

高茹萍表示,德國作為綠能開發國,一樣面臨電價調漲的情形,但在此之下卻促進低碳、綠能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例如,使民眾從電力的消費者轉變成生產者,西元2008年德國有450萬居民在自家加裝太陽能發電板,而到了2013年成長到約850萬,約占德國總人口十分之一,這點其實值得台灣參考。台灣有非常好的綠能發展先天自然條件,堪稱綠能界的沙烏地阿拉伯,因此更應該促進政策的溝通及推動,改變民眾用電觀念及對擁護綠能的意願,讓台灣綠能發展邁向合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