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曾原信最喜歡的一幅作品。照片提供/曾原信
文教生活

城市焦慮--藉由攝影與自我焦慮和解

記者 余筱柔、潘宥汝/採訪報導

在茫茫人海中,感受到的焦慮是否會讓自身迷失?台北,像是個大型機器。不是統治階級的群眾則是這台大機器的小齒輪。在都市的多數人有物質的享受、方便的交通,但這些外在的資源能真正安慰到都市人的焦慮嗎?

「像是溺水,一直被嗆到但是你又不會游泳,一直在那個情況下掙扎,載浮載沉 ,有時候好有時候又不好。抓到浮木就會像緊緊抓住,但這又不是一件健康的事, 因為你還是在那飄啊。」攝影師曾原信回憶起家中劇變及工作壓力下,開始對人群產生焦慮的情況。「我身邊有這些症狀的人,如果他是攝影師,都會用影像去剖析自己,感覺滿有趣的。」

焦慮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身處在城市的我們在高樓林立的大廈之間穿梭,生活步調越來越緊湊,汲汲營營之際有多久沒有省視自己的心靈是否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常見精神障礙是指一系列焦慮和抑鬱障礙。全球和世界衛生組織對這些疾病的區域流行率總結如下。

從全球來看,全球人口約4.4%罹患抑鬱障礙,3.6%罹患焦慮症。由於許多人同時遇到抑鬱和焦慮這兩種情況(合併症),所以不能簡單地將兩種症狀合併在一起。在這些疾病中,至少三分之一的病例屬中重度疾病。在全球範圍內,抑鬱症被列為非致命健康損失的最大貢獻者之一(占所有YLD的7.5%)。其中,中國抑鬱障礙患病率為4.2%,總傷殘損失健康生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為8,981,401人年,占總YLD的7.3%;焦慮障礙患病率為3.1%,YLD為3,804,591人年,占總YLD的3.1%。

攝影師曾原信的展覽介紹。攝影/潘宥汝

曾原信跟我們分享起他焦慮的起源,「因為我爸過世中間也發生很多事,一時半刻很難講開,就去看身心科門診,因為吃藥會讓自己變笨,講話都會慢半拍,連跑新聞都是。」吃藥可能會舒緩焦慮症狀,但另一個問題在曾原信的工作中浮現,面對人群要怎麼怡然自得?「每個人面對人群多少都有點焦慮,但我是嚴重到四五月我還需要穿厚外套出門,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而想盡全力武裝自己。」

症狀嚴重的期間正好是曾原信初進報導者,當時的他接了一個關鍵的案子,若沒拍好可能會失去這份工作。「那時候差一點就不行了,最後還是拼勁老命成功交差了。」後來曾原信焦慮的狀況自認為逐漸好轉,而當時的他在報導者的案子很常接觸到自殺、精神疾病的專題,藉由這些案例讓曾原信能夠重新認識自己的狀態,重新檢視自己。

讓民眾重新省視自己

辦展地點身處在民生社區巷弄裡的一家咖啡廳,而展出地點有分為室內及室外,室外則在咖啡廳的吸菸區。一般人處於焦慮的狀態時常會以香菸來排解緊張感,以菸與「城市焦慮」的照片作為相呼應的結合,一個是造成焦慮的原因、另一個則像焦慮的象徵,在這樣的空間配置中很像是作者貼心的幫我們的焦慮找了一個紓解方式,得以讓我們與自身焦慮共存。

提及想要剖析自身焦慮展現給眾人的契機,曾原信表示,自己做攝影記者也兩年了,攝影是大學時期就開始碰,該是自我檢視的時候了。當時焦慮症狀嚴重的時候,邊看身心科門診,也在想怎麼對抗自身這種焦慮的心情,於是決定把它拍成照片。

美蘿咖啡廳室外展區樣貌。攝影/潘宥汝

「如果是拍新聞的話,照片就會有很明確的議題導向,可是這個比較像自我剖析,把自己赤裸地擺在大家面前,當然其中也有對社會的觀察。像是警察的眼神緊迫盯人,想讓看的觀眾也能感受到眼神帶來的焦慮。海報的主視覺照片中每個人的姿態都很有趣,像嬰兒往後看,媽媽茫然往前望,離鏡頭最近的那個摸耳朵的人,讓我想到緊張的時候的小動作。」曾原信平靜地表示。

「我最喜歡喇嘛在ATM下睡覺的照片。」曾原信直言看到這種畫面讓自己感受到在城市裡的一種超現實感。「首先喜歡他的色調,很多人猜測圖中人物的身份,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睡的位置(ATM下面)。想在城市裡找一個地方棲身,結果是在提款機下,感覺滿奇妙的。」城市焦慮中展出的很多照片,其實都是反映出很多的不協調跟不確定,而這種不確定感就會轉變成焦慮。照片中很少有開心的表情,大部分都是徬徨或是往外看。

「就自身觀看的角度,如果單看這些照片而不知道主題的話我不會覺得是焦慮,但是他給這個展的名稱是非常適當的,由這個標題下看這些照片,能深刻體悟到作者想表達的焦慮。如果自己是個容易被影響的人,在城市裡人來人往會被其他人的目光、匆忙感及社會氛圍帶著走。但也有一部分可能是自身階級的影響,我覺得可能處於優渥環境的人並不會那麼深刻感受到城市裡的焦慮,若是處於勞工階級光想著如何生存下去就會讓人感受到焦慮。」同為觀展人及美蘿咖啡吧台的關同學表示。

認識焦慮學習與其共處

英國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里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顯然每個人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及不同環境影響皆會帶來焦慮。台大心理系助教楊淯惇指出,焦慮症其實有細分很多種,像是分離焦慮、畏懼症、恐慌症、社交焦慮等等,感覺很多人去看醫生時不一定會理解到自己是某個特定類別的焦慮症。

焦慮症這個狀態可能是很多人對自己的一種標籤或認識,症的英文是DISORDER,但是症狀是SYSTEM,之所以會被稱為某個正是因為符合某些特定症狀,症狀比較像是他表現出的一些表現或反應或一些行為上或情緒上可能他符合某些條件我們就說他符合什麼症。粗略地說,基因跟環境是精神疾病來源的主要兩個原因,環境的情境中,不一定是突如其來巨大的壓力也可能是慢性的壓力。

「城市焦慮攝影展」海報。攝影/潘宥汝

透過這個展,曾原信藉由他的感光元件紀錄下城市中的焦慮,攝影作為自我對話的手段,展出的照片代替語言,透過影像傳達焦慮與生活的共處,即使病情好轉,生活中仍然充滿焦慮,每個人都在學習如何與自己的焦慮共處。現代人幾乎都有精神疾病。

無論輕微或嚴重,為了適應城市快步調的生活,我們逼迫自己踏入人群裡假裝正常,然而何為正常?在社群軟體上展現快樂自信地一面,就是健康嗎?在「城市焦慮攝影展」中,曾原信展出了台北的城市日常,看似合理的畫面,在他的感光元件下卻呈現滿滿的焦慮感,我們將帶讀者看見,城市中正常生活的人們不經意流露出的不快,誠實面對自己受壓迫的靈魂,一起逃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