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台師大與高職 跨校合作通識課程

記者汪新亞、洪羽潔、程于晏、王芳瑋、李瑞瑾、鄭詠心、許珮姿/文山報導
台師大與高職合作通識課程,交流學習,拓展學生實務經驗。 課程由高職提供場地及器具,供大學生實際操作。攝影/洪羽潔 

台灣師範大學於2016年 12 月和台北市 7 所職業學校簽署合作備忘錄,開設「生活技能通識課程」,首創大學生到高職上通識課程,強化實務應用能力。相關課程涵蓋木柵高工與大安高工等校所開設的「居家便利修」及「生活中的機車維護」,台師大也提供「木藝大師」供學生習作。

兼顧理論與實務 強化生活技能

以「居家便利修」為例,三次課程分別由校內的配管科、電機科、與冷凍科的專業師資授課。台師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劉傳璽表示,師大學生大部分來自普通高中,若有機會接觸技職教育,能讓原本所學的理論更務實。木柵高工校長李通傑強調:「讓學生不要當生活上的白痴,甚至能用 DIY 的方式簡易解決。」

這學期選修松山工農開設的「拈花惹草玩園藝」的台師大特殊教育學系學生陳勇睿表示,普通大學生若有機會修習高職課程的話,將開發更多可能發展的方向。而且藉由到高職上課,也能幫助自己認識職業學校,未來若從事相關教職,將更得心順手。

學歷迷思 技職教育定位模糊

但因缺乏大學與高職的校際合作經驗,大安高工實習主任廖啟良指出,運作過程可能會遇到無法預期的困難,但一切將從做中學。對於傳統升學方式造成普遍大學生實作能力不足,甚至連技職學校學生都以升學考試為目標,廖啟良也語重心長地表示,台灣偏重理論的教育制度並不務實,更可能因缺少專業人員,造成產業空洞。

偏重理論知識、減少實作時間是現今台灣技職教育發展的問題之一。高職學校自1986年起增加了歷史、地理、公民、物理、和化學等一般科目的上課時數,因而技職教育與普通教育之區隔更加模糊。網路獨立媒體技職3.0執行長黃偉翔表示,增加一般學術課程造成學生實作時間大量減少,導致學用落差,出現學校所學與業界所需不對等的情況。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人資長吳崇文強調,產業發展腳步快速,學校教授的理論趕不上業界進步,因此鼓勵校方成立工作坊,建立實作環境供學生練習,加強學校與產業接軌。

優化實作環境 無縫接軌職場

透過大學與高職的課程合作,台灣的技職教育踏出新的一步。但除了校際合作生活技能的應用學習之外,若欲達成學校與產業接軌,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教授張仁家建議落實產業學院的概念,由企業提供實習機會,並在學生實習結束後留用學生,而政府相關單位則補助經費提升企業培訓之意願。透過政府、企業、與學校三方的合作無間,方能有效提升技職教育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