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科技

一例一休有其必要?

記者 李謙慧、胡凡、陳研旻、布子如/採訪報導

一例一休自提出後,直至 2017 年實行期間,一直爭議不斷,但其實減少勞工工時的議題由來已久。過去的台灣在週六必須上班,到了 1998 年,公家單位和學校率先實行隔週休息兩天的政策,直至 2001 年,全面改為週休二日。及後,現任政府以減少勞工工時作為競選承諾,因此積極推動修改《勞基法》,卻因資方的反對,原本擬定的二例改為了相對寬鬆的一例一休。勞工的工時因此縮短,在例假日加班也可以依法拿到加班費。但一例一休這一政策正式實行後,還是被許多人認為是各方皆輸的政策。

物價上漲全是一例一休的錯?

一例一休實施後產生了許多連鎖反應,但其中民眾最有感的變化是物價上漲。2017 年 月 日一例一休實行後,不少業者就紛紛漲價,特別是餐飲業,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八方雲集等都調漲了部分產品的價格。其後果是民眾的生活成本提高,不少人就認為一例一休使他們的利益受損。

然而,一例一休是否為背後漲幅的元兇,卻使不少專家學者質疑。工商協進會的數據顯示,一例一休造成的成本增加在 5% 至 8%,其中對餐館業、醫療保健服務業升幅較顯著。但不少店家的漲價幅度卻高於這一數據,以連鎖店八方雲集為例,2017 年 月 日起,其湯品、豆漿及韭菜類鍋貼水餃調漲 0.5 至 元,漲幅約 10% 20%,其漲價幅度遠高於一例一休所造成的成本上升幅度。

對此,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授樊家忠解釋,一例一休的確不會直接導致物價上漲,但根據菜單理論(menu cost),當成本變動的壓力超過一個臨界點,就會變動價格。也就是說,一例一休造成的價格變動,是來自於過去累積的成本變動加總所造成的一次性調漲(因為調整也需要成本,當固定成本小於變動的成本時便不會作調整,所以成本增加不會馬上影響價格),所以,產業的價格升幅可大於一例一休所造成的人力成本上漲。

政府於2016年以《勞基法》實施一例一休。資料來源/三立新聞網 製圖/陳研旻

 

藉減少工作時數增加勞工休息時間為一例一休實施原則。資料來源/cheers.com 製圖/陳研旻

林建甫:一例一休缺彈性

林建甫表示:「漲價是連鎖反應,(制度)沒有彈性,成本就會上升。」他認為一例一休問題癥結在於制度缺乏彈性,又指出勞資法是工廠時代的產物,對工時計算方式、連續工作天數及不能遠端工作等的嚴格規範,其實與現今大多產業運作模式大相徑庭。以電子業為例,在系統測試期間,員工需連續工作數天,說明政府不能一刀切,應針對個別產業釋出彈性,留給行業足夠的空間,讓勞資雙方協商。

一例一休的必要性?自由市場也可減少工時

如果說一例一休就是「加班很困難政策」,那麼是否只有政策才能達到以上目的?根據受雇員工薪資調查顯示,近年多數產業平均工時約有 2% 降幅,其中營造業、金融及保險業、支援服務業及其他服務業更跌幅超過 3%,表示台灣就業者平均工時有逐年減少的傾向。樊家忠解釋,其實依據自然市場的力量,工時本就隨著經濟體發展而逐漸下降,與工資達到平衡,並不一定需要政策強制執行。也就是供給需求理論中,只要經過臨界點,勞工自然追求薪水而追求休息的後彎狀態。

台年受僱員工每人每用工時普遍有逐年下降趨勢。製圖/布子如

 

2015年台灣受僱員工每人每用工時普遍下降超過1%。製圖/布子如

短期配套未做好,政府施政要評估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勞工更著重休閒時間,政府本意為縮短工時推出一例一休,保障工人休息權益,提升勞工的福利,卻造成資方無法承擔變相操作,以致施政後的短期陣痛與民怨四起。長遠影響更有可能導致非典型勞工,如臨時勞工、派遣員工的增加,說明政府對連帶影響並未妥善規劃相關配套措施。

林建甫解釋,雖然台灣的經濟已成長得不錯,但還沒進步到足以撐起這褔利的條件,在經濟學理論來說就是在勞工的供給曲線中還沒到達後彎 (勞工需要休息的地方),認為政府實施政策必須謹慎評估,表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任何改變都有成本,應把資方的歸避反應納入考量。

應以數據科學施政

樊家忠表示,政府在實施會影響價格的政策時,尤其須經過更謹慎的評估及調查,更何況是一項影響到 900 多萬勞工的政策,認為政府不該以意識形態治國,要用數據治國,衡量利弊及成本需求的影響,畢竟要用外在力量去管制市場運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通往地獄的路往往是善意所鋪陳的」,政府必須考慮誰才是真正在邊緣的勞工,深度了解、分析,平衡天平兩端,並做好配套措施,才能確實保障到真正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