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教學卓越計畫 大師來校演講美國知名大學教授George Ritzer專題演講 首度提出全球成長化的概念 – 1870期

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研究所和教學卓越中心主辦的「教學卓越名人及大師演講活動」於二十二日圓滿結束。這次活動邀請美國馬德里大學的卓越教授George Ritzer(見左下圖,圖片/傳院提供)做「反思全球化:全球在地化/全球成長化與實物/虛無(Rethinking Globalization:Glocalization/Grobalization and Something/Nothing)」專題演講,並於下午進行兩個小時座談會,邀請美國KCBS主播Tritia Toyota、清華大學陳光興教授、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游梓翔副教授與George Ritzer展開對談。
George Ritzer解釋了社會學界幾乎前所未聞的一套有關實物(Something)和虛無(Nothing)的概念和定義。
他解釋,自動化或高度程序化的功能可視為虛無,例如非地方(non-places)的信用卡公司、非事務(non-things)的信用卡貸款、非人(non-people)的電話銷售員、非服務(non-services)的自動化撥打協助;反之,可以跟真人接觸的社區銀行、個人貸款、銀行員則視為實物。
他還說明,全球化有兩個主要的核心,就是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和全球成長化(Grobalization)。其中,全球成長化為George Ritzer首度提出的概念。
全球在地化可以界定為全球和在地(local)的相互滲透,不同的地理區域產生獨特的結果。全球成長化和全球在地化形成配套,但全球成長化的焦點是國族、企業、組織和其他實體的帝國主義野心,以及它們將自身加諸不同地理區域的慾望。它們的主要利益在於,看到自身的權力、影響力和某些案例中的利潤,在全世界成長。
他還以在台北看的歌劇《杜蘭朵公主》為例,杜蘭朵公主是中國公主,全劇以中國宮廷作為故事背景,而歌劇來自於義大利,就是全球化最好的解釋。
英語系教授李振清補充,在地化是現今社會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它是一個好現象,但在地化的過程中絕不能與世界脫軌;全球化則是指「走向世界各地」,是資源和全世界共享,而不是讓本土化消失。
這是George Ritzer第一次來台灣,應中央研究院之邀來台做為期十天的學術研討,由Ritzer夫人全程陪同。當被問到對台灣的印象,George Ritzer開心的回答:「Very interesting!」
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謝國廉說,在大學時曾修過社會學,而George Ritzer的《社會學理論》可說是眾多社會學理論中寫得最好的一本。如今能親眼見到社會學大師George Ritzer本人,實在是難能可貴。
新聞系林同學表示,暑假曾瀏覽過George Ritzer的《The Globalization of Nothing》,對書中提到的「存有」感到非常有興趣。林同學略帶遺憾的說:「早知道George Ritzer今天會以《The Globalization of Nothing》作為演講主軸,我就會先把書看完。」
今年剛從世新大學社心系畢業,目前就讀輔大心理所的牛維麟同學表示,以前在大學讀社會學的時候,就常聽老師提到George Ritzer,特地回母校聽大師演講。他認為,這次活動比較像是研討會,可以看到一個理論被質疑的過程,非常刺激。他興奮的說:「我覺得人的一生總要親眼見到一個大師,才不算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