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平安報 為弱勢遊民發聲由社發所設立遊民工作坊接辦 與日本遊民報「路情」交流 – 1859期

走在街頭,偶爾會看到流浪漢或者是無人照護的精神病患,到底他們是怎樣的在過生活?多數民眾對於這類無家可歸的人多持有恐懼的心理,看到他們不是避開就是給予同情,對他們不甚了解。
一份以遊民為發行對象的平安報,四月份由世新大學「遊民工作坊」接辦,負責人同時也是總編輯的陳大衛表示,遊民是弱勢群體,沒有發聲管道,這份刊物就是為遊民發聲。
平安報發行的地區,除了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社服中心外,還包含了二十二個外縣市的社政單位,目前發行量為一千份。
平安報延續原有的四個版,並對於之前的內容稍作變動,為了提高遊民的閱讀興趣,四月號的頭版打出「看平安報得平安金」活動,前五名只要剪下二、三、四版印花,並回答問題就可得到一百元獎金。
平安報的內容,頭版為重點新聞,並加強報導職場資訊,有別於一般求職資訊,將會對各種工作可能遇到的問題做深入介紹,包含經驗分享;二版以政令宣導、國內外的新聞導讀為主,擴展國際視野,另外也有非政府組織、學術界對遊民的動向消息,特別企畫「人物素描」,並有街頭獵影,透過專業攝影師捕捉遊民的神態,讓照片來說故事。
三版定調是較為軟性的副刊,包含遊民小故事以及漫畫、浮世繪等專欄,藉遊民口述生命史,讓更多遊民參與;四版活動介紹,除了義診、廟會活動或是民間慈善團體的服務外,將會對相關活動深入分析。陳大衛進一步舉例說,例如創世的尾牙活動介紹,除了讓遊民得知這個資訊,也會分析近年來從尾牙增加桌數,意謂著遊民人口的增長。
陳大衛畢業於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他說,參與遊民工作坊是因為曾經選修社發所開設的「萬華遊民研究」課程,而一九九八年世新教授夏曉鵑博士同時成立「遊民工作坊」,為進行田野調查而成立的實驗性團體。
目前遊民工作坊於每周六下午固定到位於台北縣中和市的台北市遊民收容所帶活動,融入遊民圈內進行田野研究,更希望能夠組織遊民,協助他們重建生活。
陳大衛表示,平安報可以作為一個平台來發展,遊民的發聲可以是種溝通,刊物已與日本的遊民報「路情」交流,未來也會與香港的遊民服務經驗分享。
他表示遊民不該只是被當作個人問題來解決,台灣的社會不想看見遊民,但是在國外,遊民卻被視為國家發展的一種現象。
遊民不只是街上所見到的流浪漢、失業工人、臨時短工、單親婦女、外來移民等都涵蓋在內。遊民除了個人因素導致外,更受社會結構大環境所影響,不該去排斥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