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面臨塑膠危機!紙缽苗技術成減塑新選擇

苗栗縣大湖鄉素來有「草莓王國」的美譽,每年11月至隔年4月為盛產季,吸引大批遊客慕名前往,但放眼望去,草莓園鋪滿大片黑色塑膠布。苗栗縣大湖鄉清潔隊長邱炤樟透露,每年草莓季約製造250噸到300噸的塑膠垃圾。而台灣民間的種苗場引進可被環境分解的紙缽苗技術,能有效減少塑膠育苗盆的使用,還能提高植物根系生長速度及作物產量,但紙缽苗製作成本較高,民間較難普遍使用。

燒不盡的「垃圾山」 台灣焚化廠還能堅持多久?

根據環保署資料統計,2020年我國一般廢棄物產生量達到986萬公噸,平均每人每年約產生417公斤的垃圾,而這些垃圾的終點站是焚化廠。但若是垃圾量超過焚化廠可處理的量能,或是當地沒有焚化廠,則會出現一座座堆積而成的「垃圾山」,2020年全國垃圾暫存量為53萬公噸,為統計以來的新高。

北海店家「淨灘合作社」 遊客想淨就淨

近年來隨著大眾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減塑,對海洋環境的維護也逐漸重視,利用閒暇之餘參加淨灘活動,為海洋盡一份心力。有些到海灘散步遊玩的民眾看見海洋廢棄物後,也會一時興起想順便淨灘,但礙於沒有淨灘用具,往往放棄念頭。為解決此問題,新北市政府環保局推出「淨灘合作社」,讓民眾隨時想淨就淨。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