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在廢墟中找到土地認同 明德山莊的自然共學

斑駁的紅磚長滿艷綠的青苔,老樹根盤纏交錯破碎的屋瓦,泥牆上多邊形的閩南雕塑,掉漆的京都格子日式窗戶,這裡是基隆市七堵區明德國中的舊宿舍「明德山莊」。60多年前是提供給教師們居住的眷村聚落,曾經喧鬧吵雜的校舍,如今只剩六戶人家居住。然而,看似廢墟的外貌,其中正有一股在地青年對土地認同的價值,在其中慢慢萌芽。

廢地新生再利用 愛鄉愛土護藻礁

今年七月,全台第一座藻礁生態教室設立於新屋永興垃圾掩埋場舊址,希望透過公共建設設置來推動環境教育,同時更錄取與培訓首批30位的導覽志工,負責引導民眾到生態教室附近的觀新藻礁近距離了解藻礁。

其實除了公部門的作為之外,許多在地團體從以前有透過導覽拉近民眾與環境的距離,期盼公私部門能夠協力合作,創造環境教育嶄新的未來。

【逗陣呷飯】辦桌文化停看聽

俗話說:「吃飯皇帝大」可見華人對於吃飯的重要性,提到吃飯,就不能不提到「辦桌」文化。隨著歷史的沿革流變,辦桌文化至今雖有沒落的趨勢,卻在不少台灣人的心中,有著不可抹滅的回憶與感動。辦桌文化,更不單單只是吃飯的文化,還有著不同的門道與禁忌……

誰說坐輪椅不能旅行和看劇? 身障文化平權盼打造無礙社會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很不方便的,尤其嬰兒及老人,更不用說突然生病受傷。」無障礙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鄭淑勻坐在旅行社辦公桌前,手推輪椅就擺在一旁,時不時傳來電話聲響,提醒著她還有許多事務尚待處理,而身為全台首位坐輪椅的領隊,鄭淑勻總希望能帶給所有人享受旅行的機會。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