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在廢墟中找到土地認同 明德山莊的自然共學
斑駁的紅磚長滿艷綠的青苔,老樹根盤纏交錯破碎的屋瓦,泥牆上多邊形的閩南雕塑,掉漆的京都格子日式窗戶,這裡是基隆市七堵區明德國中的舊宿舍「明德山莊」。60多年前是提供給教師們居住的眷村聚落,曾經喧鬧吵雜的校舍,如今只剩六戶人家居住。然而,看似廢墟的外貌,其中正有一股在地青年對土地認同的價值,在其中慢慢萌芽。
斑駁的紅磚長滿艷綠的青苔,老樹根盤纏交錯破碎的屋瓦,泥牆上多邊形的閩南雕塑,掉漆的京都格子日式窗戶,這裡是基隆市七堵區明德國中的舊宿舍「明德山莊」。60多年前是提供給教師們居住的眷村聚落,曾經喧鬧吵雜的校舍,如今只剩六戶人家居住。然而,看似廢墟的外貌,其中正有一股在地青年對土地認同的價值,在其中慢慢萌芽。
無米樂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營造將近二十年,從整理社區到復興當地文化,培養了社區的軟實力,提升農村價值和產業多元,更因電視劇「俗女養成記」取景發展光觀,打造地方特色,吸引青年返鄉創業。
今年七月,全台第一座藻礁生態教室設立於新屋永興垃圾掩埋場舊址,希望透過公共建設設置來推動環境教育,同時更錄取與培訓首批30位的導覽志工,負責引導民眾到生態教室附近的觀新藻礁近距離了解藻礁。
其實除了公部門的作為之外,許多在地團體從以前有透過導覽拉近民眾與環境的距離,期盼公私部門能夠協力合作,創造環境教育嶄新的未來。
桃園藻礁地形由北邊大園區竹圍漁港,到南端新屋區的永安漁港,綿延海岸線長約27公里長,為全台藻礁生態系聚寶盆。面對爭吵數十年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觀塘第三接收站)設置問題,天然氣供應需求與藻礁保育議題兩者間權衡,仍有待政府與民間共同調節。
建國啤酒廠今年適逢建廠一百周年,原本在去年與北市府簽訂都市計畫案,要在未來改建成文化園區,但現今因為雙方談不攏而造成無限期延宕。這座酒廠承載著無數人的回憶,也期待未來大眾有機會,親自走訪這座百年酒廠。
充滿文史氣息的化南新村,究竟應該轉型為融合教育與文資的多元空間,還是完整保留當年風采供世人回味,今年11月即將召開的最終審議大會,將決定化南新村的未來發展。
擁有百年石頭屋聚落和海女文化的馬崗漁村,正面臨財團向地主買地,要求居民拆屋還地的處境。為保存漁村現貌,居民向新北市文化局提報登錄文化資產,卻被審議委員以缺乏獨特性和歷史脈絡欠缺等理由拒絕列冊。
2019年1月20日,在鹿港聖護宮玻璃媽祖廟前,一群青年在網路上號召認桌,試圖重現老一輩記憶中的辦桌,同時結合台灣尾牙習慣與廟口文化,重現原汁原味的──台灣辦桌。
俗話說:「吃飯皇帝大」可見華人對於吃飯的重要性,提到吃飯,就不能不提到「辦桌」文化。隨著歷史的沿革流變,辦桌文化至今雖有沒落的趨勢,卻在不少台灣人的心中,有著不可抹滅的回憶與感動。辦桌文化,更不單單只是吃飯的文化,還有著不同的門道與禁忌……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很不方便的,尤其嬰兒及老人,更不用說突然生病受傷。」無障礙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鄭淑勻坐在旅行社辦公桌前,手推輪椅就擺在一旁,時不時傳來電話聲響,提醒著她還有許多事務尚待處理,而身為全台首位坐輪椅的領隊,鄭淑勻總希望能帶給所有人享受旅行的機會。
台灣曾經歷原住民時期、荷據時期、鄭氏時期、清代和日本的統治,擁有豐富歷史底蘊,使得台灣建築洋溢不同文化色彩。但建築在時間洪流之下難免會損壞,如何保護這些歷史文化資產也成為政府及民間努力的目標。
位於台北市圓山的大龍峒保安宮於2018年升格為市定古蹟。「保生文化祭」是為恭祝保生大帝聖誕而發展的宗教盛會,今年盛會訂於國曆4月9日即農曆的3月初5盛大開鑼。
台北市牯嶺街曾被封為「台灣第一舊書街」,數量曾多達二百多家。但因為電子產業的崛起及閱讀風氣的改變,如今僅剩不到五家。現在,各方致力於舊書攤的傳承,希望仿效國外假日書街的模式,使此文化永續傳承。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