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不一樣的傳統祭典 保生文化祭

記者 蔡珮琪、葉孟芸/採訪報導

台灣有豐富的民間信仰,其中包含諸多百年歷史的莊嚴廟宇,以及不同的祭祀文化。參與各式的廟會祭典是許多台灣民眾的日常,信仰對於台灣民眾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廟宇是為文化信仰的中心,也是許多外國觀光客來台必訪的景點之一。

位於台北市圓山的大龍峒保安宮於2018年升格為市定古蹟,更是台灣唯一一座於2003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的廟宇。「保生文化祭」是為恭祝保生大帝聖誕而發展的宗教盛會,2019年訂於國曆49日(農曆3月初5)盛大開鑼,與大龍峒保安宮、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及艋舺青山宮並稱為台北三大廟會。

保安宮。攝影/葉孟芸
孔廟傳承而來 聖誕三獻古禮

聖誕三獻禮祭典,在農曆315日保生大帝聖誕當天舉行,三獻禮是漢人歷來有的一種祭祀祖先的禮節。古代祭祀時,會行三次獻酒,即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

保安宮的保生大帝聖誕三獻禮,結合儒家思想與道教體制而成。早期還沒蓋孔廟時,祭孔儀式在保安宮舉行,三獻禮的祭典便由祭孔儀式延續,並傳承四佾舞,將保生大帝的信仰文化完整的保存下來。

三獻禮。攝影/葉孟芸
文化祭重頭戲 放火獅震撼登場

保安宮的放火獅結合蜂炮氣勢與傳統手工紙糊藝術,在施放二十一響禮炮後,數以萬計的蜂炮自火獅中直衝雲霄,伴隨著炫麗的火樹銀花,火光四射宛如白晝,象徵避邪除疫。

早期保安宮的放火獅活動,原是採邊繞境邊施放蜂炮的方式進行,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保安宮自2018年開始不踩街遶境,而是以集中定點施放煙火的形式完成儀式,希望可以帶領民眾一同重視環保議題。這樣的改善也普遍受到民眾的認同和支持。

放火獅。攝影/蔡珮琪
祭典提供舞台 讓學生有表演機會

民俗藝陣是「藝閣」與「陣頭」的合稱。藝閣原稱「詩意閣」,是根據詩詞、神話、民間故事的情節,將人物、場景設置於車上,而「陣頭」則是指民俗表演團體,分為宗教、音樂與小戲等類型。藝陣不僅能增添祭典的熱鬧氣氛,使民俗技藝得以保存,也提升了廟會的藝術性。

保生文化祭的藝陣表演於保生大帝聖誕前一天舉行,由國立戲曲學院的學生獻藝,表演精彩的酬神戲碼,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學生黃薇霓表示,從去年底開始就開始為保生文化祭表演做準備。對她來說,唱腔的轉韻、情緒的表達是較困難的,訓練上也會特別加強。藉由保生文化祭,學生能不僅增加了外場演出的機會,也使傳統戲曲得以讓更多人看見。

藝陣表演。攝影/蔡珮琪
紙紮做工繁複 放火獅耗時三個月

李清榮師傅是這次製作放火獅的紙藝師,也是世代傳承的紙紮工作者。面積不大的工作室內,地上堆滿細長的竹條,牆上也掛滿許多完成的紙紮作品。廣義的紙紮,包括戲台人物、紙馬、傳統紙燈籠等。狹義的紙紮指的是,主要用於祭祀及喪事活動中,所使用的紙人、搖錢樹等。

此次的祭典用的放火獅就屬祭祀用,從基礎的底座開始,再利用報紙成形,外型設計上要個性化,和一般獅子有所區別,放火獅體積龐大、製作費時,一隻放火獅平均需要6個月的製作時間,在這樣傳統紙藝逐漸式微的年代,李師父卻還是對紙紮藝術抱持熱誠,選擇把這項民俗技藝傳承下去。

李清榮師傅的紙藝作品。攝影/葉孟芸
文化藝術融合 不一樣的傳統祭典

保生文化祭可堪稱是台灣觀光慶典的代表作。整整長達2個月的文化祭,每天都有精采的活動,讓民眾可以完整認識傳統的廟會習俗。其中又以家姓戲、宴王祭、民俗藝陣、施放火獅、保生大帝聖誕祭典三獻古禮,這五個活動最受民眾歡迎。保生文化祭屬於台灣傳統特有的酬神活動,融合了生活美學、人文藝術,讓傳統與現代交織產生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