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數字騙人? 統計處處長饒志堅分析數據的秘密

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新聞傳播專題講座課程於10月7日拉響第一炮。新聞系主任林思平邀請內政部統計處處長饒志堅舉行專題演講「如何用數字騙人」,令與會師生都能夠在往後閱覽各類新聞數據時有全新的觀察角度,避免落入數據資料的陷阱。饒志堅生動的演講內容以及「七個數字騙術」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演講結束後台下師生也熱烈提問、探討數據新聞相關議題,令在場師生均收穫良多。

【電鍍汙水1】偷排汙水除不盡 彰化農地汙染超標

彰化縣地區農田與電鍍工廠為鄰,工廠私自排放未經處理之工業汙水, 導致大量農地重金屬超標,偷排廢水的陋習乘載農產品與水源汙染等問題,政府為此強力掃蕩且推動進駐工業區受納管標準管控。世代革新環保意識提升,佇立幾十年的傳統產業,遷廠問題重重、環境汙染事件接連爆發。

茶業轉型 貓空茶農傳承創新

貓空一直是台灣茶葉的重要據點,貓空纜車通車後,更帶來許多觀光商機,茶農們紛紛開始轉型。年輕的繼承人回到家鄉承業,他們透過社群媒體宣傳茶葉文化,將茶文化推廣給年輕族群,同時也融入新元素、開創茶葉的更多可能。

【塑分手3】邁向無塑家園 終止袋代相傳

台灣目前回收系統不完善,導致塑膠袋無法以價制量,也無法處這些使用過的塑膠帶。擔心造成民怨、造成市場不公,這些都是政府不輕易採取更積極作法考量的因素,德國限塑政策實施一年後每人平均減少使用44個塑膠袋,成功減少一半使用量,且德國將近一半的民眾願意全面減塑,他們怎麼做到的?

【塑分手2】減袋19年愛恨糾葛

我們與塑膠袋分手這條路已經走了近19年,其中歷經3次法規的修訂,在民生經濟與環境保育間不停拉扯,至今仍無法減少塑膠袋使用量,根據環保署資料顯示,塑膠袋回收率僅達9%,大部分的塑膠袋最後都當成一般垃圾處理。導致我們無法有效減少、塑膠袋無法被回收的最大阻礙究竟是什麼?我們既捨不掉也需要塑膠袋,那又該如何重新思考「限塑」概念?

【塑分手1】人類與塑膠毒戀圓舞曲

1959年塑膠袋問世,為人類帶來更便利的生活,塑膠袋在人類歷史中,存在超過一甲子歲月,我們已經習慣它的存在並大量使用,輕如羽毛的塑膠袋不僅在我們生活軌跡中,逐漸留下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時也為地球帶來一場窒息的污染浪潮。台灣於107年擴大實施限塑政策,以減少一次性塑膠袋使用為主(以下使用減袋說明),擴大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的營業場所。兩年過去了,塑膠袋真的減少使用了嗎?

科技時代網路與現實模糊的關係建立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愈趨便利,除了利用社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等聯繫感情外,近五年來使用交友軟體的人數也逐漸增加,交友軟體的出現也為社交生活增添了「速食朋友」與「速食愛情」的選項。根據統計,從2018年Google Play與 App Store的非遊戲類型App下載獲利排行來看,交友軟體Tinder就佔各個排行前三名。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