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如何用數字騙人? 統計處處長饒志堅分析數據的秘密

記者 李逸凡/採訪報導

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新聞傳播專題講座課程於10月7日拉響第一炮。新聞系主任林思平邀請內政部統計處處長饒志堅[1]舉行專題演講「如何用數字騙人」,令與會師生都能夠在往後閱覽各類新聞數據時有全新的觀察角度,避免落入數據資料的陷阱。饒志堅生動的演講內容以及「七個數字騙術」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演講結束後台下師生也熱烈提問、探討數據新聞相關議題,令在場師生均收穫良多。

[1]饒志堅重申此次係以私人身分演講,內容不代表服務機關意見。

饒志堅說明現今新聞的統計資料會因為各種因素無法正確傳達訊息。攝影/陳心慈

由於受到疫情影響,今年政府部門各項統計數據與圖表都可能與往年有顯著不同。為使新聞研究所碩士生在畢業後能夠擁有辨識數據圖表價值與真偽,並向社會大眾傳遞正確客觀資訊的能力,在本次專題演講中,饒志堅以過往曾被新聞媒體使用的數據圖表為例,指出該報導者的立場與解釋角度都有可能導致閱聽眾獲得的並非正確或客觀的資訊。

與會師生與饒處長熱烈討論相關議題。攝影/陳心慈

饒志堅解釋,以大學畢業生薪水的統計資料為例,按照民國95年的數據曾有人指出25歲以下的大學畢業生看來比專科畢業生的薪資要來得更低,似乎反映著社會「讀書無用」的某種觀點。

然而深入探究便會發現,由於專科生畢業年紀通常會早於大學畢業生,因此專科生工作年資自然比大學畢業生更長而反映在薪資上。同時25歲以後的薪資統計則顯示出大學畢業生在擁有一定的職場年資與工作經驗後,薪水會遠高於同年齡層的專科畢業生。

參與同學認真聽講。攝影/陳心慈

饒志堅解釋,會產生這樣的分析錯誤,原因在於報導者僅分析數字表象而忽略數據背後的影響因子。然而是否所有對於數據的錯誤解讀皆可歸責於報導者?對此,饒志堅以台閩地區民國87年一至十一月每次火災平均出動的消防車數量為例,發現如果按照數據所透露的資訊觀察,當年的台北市平均每次火災出動人數(火災次數/出動人數)高達241人,平均每次出動車輛數(火災次數/消防車輛出動數)更是來到75臺的不可能數字。

探究其背後的成因,是因為當年台北市統計時並未將爆炸、自焚、及燃燒雜草廢棄物、或是煮菜燒焦等輕微案件列入,因此民國87年的火災發生件數之後經重新檢視修正後由483件修正為985件,也使出勤人數及車輛數據有顯著不同。

在資料新聞的產製過程中,資訊客觀性與正確性會因為資料提供者與報導編寫者的主觀立場、觀看角度與利益的不同而受有影響。饒志堅認為,若要成為一名能夠準確分析數字背後意義的專家,應具備「專業」與「超然」,只有超然但不專業,很容易「被騙」;很專業但不超然,則容易去「騙人」。

不論是統計工作者或新聞工作者對待每件事物標準都要一致,並且同時兼具以上「專業」與「超然」兩種特質,才能夠在不受蒙蔽的前提下將最真實的報導呈現給社會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