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悲歡人生崑曲情 百年傳唱響天籟

記者蘇媚、林銘翰/台北報導

崑曲的發跡可以追溯至元末明初,發源於江蘇省崑山縣,是一項糅合了唱、唸、做、打四種藝術表演形式、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素有「百戲之母」的美稱。

昔日沒落舞台 兩岸開放展新局

台北崑劇團團長應平書說明,崑曲之所以被稱作「百戲之母」,並不是因為起源最早,而是因為有很多地方戲汲取了崑曲的精隨,爾後發展出不同類型的戲劇形式。崑曲其實早在清末民初就傳入台灣,在兩岸分隔的時代中,台灣因為缺少專業的演員,僅能靠著少數的「曲友」定期來台灣推廣與教學,以至於在台灣一度沒落。直到了兩岸重新開放後,才有更多專業的演員來到台灣,為台灣的崑曲重新振興精神。

應平書是台北崑劇團的創辦人,長期致力於推廣崑曲文化。
應平書是台北崑劇團的創辦人,長期致力於推廣崑曲文化。 攝影/蘇媚

順應時代更迭 傳統劇本重新捏戲

好的東西應當保留下來。--周志剛

台北崑劇團於 12 月 24 日在大稻埕戲苑舉行《悲歡人生崑曲情》公演,此次的表演重新詮釋了《長生殿.絮閣》、《牡丹亭.學堂》、《艷雲亭.癡訴》、《白蛇傳.斷橋》、《琵琶記.廊會》等多部經典文學。台北崑劇團藝術總監周志剛老師表示,崑曲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戲劇,但是現代的生活節奏已經不同於過去,在捏戲時必須在不違反崑曲格律的前提下,遵照崑曲的規律融合唱念做打,搭配動作和身段,讓戲劇的節奏更能被現代的觀眾接受。

周志剛自幼學習崑曲,以崑曲傳承為使命,對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貢獻顯著。
周志剛自幼學習崑曲,以崑曲傳承為使命,對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貢獻顯著。   攝影/蘇媚

崑劇 vs. 京劇 演出形式大不同

藝術指導周曉瑜老師談到,京劇陽剛而崑曲陰柔,最大的差別在於唱腔。京劇大多是以假嗓子來發音,而崑曲有分為真聲、真假聲和假聲,歌唱的音域比較廣。伴奏樂器部分,京劇大多以胡琴伴奏,演員若是演出時嗓子的狀況不好可以靠伴奏拉高或拉低音調;反觀崑曲因為使用笛子吹奏,具有固定的調門,因此「定腔、定格、定詞、定調」成為崑曲演出最大的難處。此外,崑曲較強調舞蹈性,演員必須一邊唱一邊跳舞,唱力與體力對演員都是很大的挑戰。

朱曉瑜(圖左)認為崑曲的技巧與難度較京劇困難許多。
朱曉瑜(圖左)認為崑曲的技巧與難度較京劇困難許多。 攝影/蘇媚
為了讓演員的眼神看起來炯炯有神,會使用布條,將眼尾往頭頂高高吊起。
為了讓演員的眼神看起來炯炯有神,會使用布條,將眼尾往頭頂高高吊起。 攝影/蘇媚
崑曲的行當分為生旦淨末丑,每一種角色有著不一樣的妝容,底妝大部分都從將臉打白,上油紅開始,之後就依照不一樣的角色上,不一樣一眼妝及唇妝。
崑曲中的每一種角色有著不一樣的妝容,底妝大部分都從將臉打白、上油紅開始,之後就依照不一樣的角色上不一樣的眼妝及唇妝。  攝影/蘇媚

    身段不要求走得很漂亮,但是要把韻味唱出來。

應平書補充說明,目前的台北崑劇團是一個素人劇團,所有的演員都是在出了社會後才學習崑曲,而劇團的宗旨在於向社會推廣崑曲文化。在此次表演中飾演許仙的演員陳意超,起初是先接觸京戲,因此唱崑曲時最大的困難在咬字的拿捏。陳意超認為崑曲必須要唱出江南水鄉的柔水似情,最重要的部分在於文化的薰陶。他也時時惦記老師經常提醒的「身段不要求走得很漂亮,但是要把韻味唱出來。」

陳意超認為唯有受到崑曲的文化薰陶,才能唱出其中的韻味。
陳意超認為唯有受到崑曲的文化薰陶,才能唱出其中的韻味。   攝影/林銘翰

百戲之母重編戲 文學經典新生命

周志剛認為崑曲是古老且極具價值的傳統戲劇,傳統的劇本多偏向文學性質。然而現代人的情緒急促,傳統的劇本已經不合時宜,因此在改編劇本上他傾向「去蕪存菁」,刪去過於冗長或重複的橋段,並賦予文學經典新的面向。朱曉瑜認為學習崑曲不但是一種表演,對於韻氣和體態的培養也有相當大的助益,她也肯定台北崑劇團多年來的努力與推廣,期望能夠讓更多人對崑曲產生興趣,進一步認識這個中國傳統戲曲的百戲之母。

演員林靜雯首次上台演出《牡丹亭.學堂》中的角色春香。
演員林靜雯首次上台演出《牡丹亭.學堂》中的角色「春香」。 攝影/林銘翰
經過台北崑劇團多年來的演出與推廣,有越來越多的人更加認識崑曲這項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戲劇。
經過台北崑劇團多年來的演出與推廣,有越來越多的人更加認識崑曲這項百年流傳數百年的傳統戲劇。 攝影/蘇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