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力時代來臨  首位女面師李祐玫堅守臉譜技藝

畢業於南台科技大學產品設計學系的李祐玫,從小對繪畫就有濃厚興趣,坦言自己過去對於廟會活動並不關注,與家將的緣分要從大學時期偶然一次的機會,和朋友一起幫台南白龍庵劉部如良應興堂拍攝家將堂復軍活動的紀錄片開始。 在這過程中,她逐漸了解將團及臉譜藝術的深遠偉大,決定利用自身設計、繪畫的專長投身其中,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盡一份綿薄之力。 

小鎮魅力!青年返鄉 建構鹿仔港新文化

羅大佑膾炙人口的《鹿港小鎮》講述著「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鹿港,鹿港在清朝時期因商業的發展而繁榮,經過了時代的變遷,也正面臨人口外移、老齡化的困境。一群在外遊子秉持著對於家鄉的熱愛與執著,在回到鹿港後,在各自的領域以一場藝術節、一杯精釀啤酒、一株秧苗,建構出屬於這個世代的鹿港新文化。

廟宇參拜禁香 環保香環保嗎?

燒香、燒金紙是台灣重要的傳統文化,但早在106年環保署就在推動減香、減金、減炮之「一尊三減一目標」措施,為了保障民眾健康及追求環保。政策慢慢推動,但從廟宇參拜民眾來看,減香政策成效並不大,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國人為什麼不願意放棄燒香拜拜,香火對於信眾來說是怎樣的存在?減香政策推動期間環保香越來越受歡迎,環保香與一般香有什麼不同呢?是否真的有比較環保,若真的比較好那個大廟宇是否該換成環保香提供信眾使用?

廟會放鞭炮惹民怨 專家籲正視民俗意涵

廟宇活動中出現的鞭炮不但具驅邪、除煞之效,更有迎接、歡迎之意。從古流傳至今的意義雖不曾消失,但如今放鞭炮,也僅是為了熱鬧,甚至放得太多,還收到民眾的抗議與投訴。然而透過技術的研發,其實可以解決汙染、噪音等問題。因此不應讓能以技術解決的問題,成為產業沒落的原因,而是應該盡心維護鞭炮的民俗含意。

月老 霞海 大稻埕

走過台灣百年歷史,曾為大台北最繁榮地區的「大稻埕」,源自過去一大片曬穀場而得名。開港通商後,大稻埕成為台灣北部商業貿易的集散中心,同時融入中國大陸、本地、西洋的歷史文化。而「霞海城隍廟」更是遠近馳名的月老廟,每年來拜月老求姻緣的信徒更是絡繹不絕。

年輕人刺青成風潮 世代觀念有差異

「刺文化」的興起,讓許多年輕人為之著迷,在大眾眼裡曾是不被接受,到現在逐漸成為年輕人的新興文化。目前刺青的客群也正在逐漸的轉變當中,如此美麗的圖騰紋身,從早期刺青的對象為混混、到藝人嘻哈歌手、再流於普遍大眾。而民眾的眼光也從一開始的畏懼,逐漸演變成替刺青賦予一層意義的消費者。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