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傳統手工製香式微 香二代與老師傅潛心捍衛

記者 陳妍瑧、陳映涵/採訪報導

在宜蘭飄香將近40年的手工製香廠裡,每天當太陽還沒升起時,經驗老道的師傅們就已經在工廠內忙進忙出,即便全身沾滿了香粉,手中仍不斷揮動著大把的香枝,從不喊累也不喊苦,只全心將每一道步驟做到好。

不過近年來受到製香產業外移與政府禁香政策的影響,傳統手工製香已逐漸式微,許多手工製香都被機器所取代,在製香廠工作33年的師傅梁擎宜表示,國內有在從事手工製香的廠商已經不多,幾乎只剩下他們有在製作手工香。

製香廠老師傅嚴格把關每道製作流程。攝影/陳映涵

梁擎宜提到,手工製香一共有12道流程,前置程序包括粘粉、打底、吃水、吃粉等步驟,其中打底主要是搓上粘粉(雙手置於香腳兩端一手輔助一手搓),讓香腳與粘粉得以完全結合,雖然看似平凡無奇,但卻是考驗老師傅基本功夫的步驟,也是決定香品是否能成的關鍵之一。

「吃水」需要結合師傅的眼手合一的經驗累,使吃水平均。攝影/陳妍瑧
持續三到四次「吃粉」的動作,將香粉均勻撥到已靠水的香枝上。攝影/陳妍瑧
「展香」與「吃粉」的動作一氣呵成考驗老師傅的技術。攝影/陳妍瑧

在進行到流程中的「展香」時,老師傅會使大把的香枝如煙花般散開,讓香不互相沾黏並且讓香粉均勻地附著在每一枝香上面,這項動作相當需要動作的技巧與體力。在完成製香前置程序後,成堆的香要推出室外讓太陽曬乾,而為了因應宜蘭陰晴不定的天氣,製香廠也設有專業烘乾室以確保香品品質能更加穩定。

老師傅挑揀出彎曲的香枝,保持香的品質。攝影/陳映涵

後續老師傅會將曬乾的香枝染香腳,並且送入烘乾室再次烘乾,等香枝完全乾透、完成所有流程後,就可將香統一做收取與集中。不過手工製香難免會有些許不完美,因此老師傅緊接著會篩選出品質不夠好的香枝,最後才進行包裝,儘管流程繁瑣,但他們依然決心捍衛這項傳統技藝。

染香腳需要快狠準,準確地讓香枝都浸置到染料中。攝影/陳妍瑧
將香枝推入烘乾室,加速香的乾燥流程。攝影/陳妍瑧瑧

為了不讓香文化失傳,從小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接觸製香產業的第二代接班人林建宏,在大學畢業後,選擇放棄武術國家教練的身分,毅然決然留在家鄉扛起製香廠的管理重擔。

製香廠二代接班人林建宏練就靈敏嗅覺,能輕鬆辨別各種香料。攝影/陳映涵

原本對調香一竅不通的林建宏,為了讓香文化能更貼近民眾,因此開始研發各種生活香。他坦言,剛開始完全分不清香料的類別,不過靠著沒日沒夜地練習,現在的他練就了非比常人的好嗅覺,甚至已經能夠輕鬆辨別各種香料,並且做出進一步的研究,進而調出專屬於客戶的獨特香氛,使香不僅具備傳統祭祀的功能,更可以成為安撫身心靈的力量,走進民眾的生活中。

製香廠推出各種客製化香氛提供民眾選擇。攝影/陳妍瑧

不僅如此,為了因應民眾的需求,林建宏也特別打造各種客製化產品,除了製作成不同長短的香,用以配合客戶需要的燃燒時間外,也調製出非常多元的香氣供客人依照所需情境做搭配,甚至還搭上年輕浪潮,設計出充滿喜氣的「元寶香」,相當受歡迎。

林建宏研發出許多生活香,吸引了許多年輕人購買。攝影/陳映涵

此外,林建宏在轉型與宣傳的路上也不遺餘力,他積極拓展新的客源,除了架設官方網站、詳細介紹製作流程以及產品,以讓大眾更了解品牌背後的故事外,還會舉辦體驗課程,讓民眾能從中體驗到製香的樂趣,並且時常參與許多市集活動,使更多人看到手工香與生活香的魅力。

老師傅們盡心盡力的製作香,期望能持續傳承這項傳統技藝攝影/陳妍瑧

儘管不少製香同行因成本原因,而紛紛將廠遷移至國外,或是改由機器代工,但林建宏與其父親仍然堅持選擇留守台灣,並且與老師傅們嚴格把關每一項製香流程、保留對品質的堅持,希望讓傳統的手工製香技術得已永久流傳。

 

延伸閱讀:

艋舺龍山寺停香 明火蠟燭走入歷史

國際專業培訓課程 打造在台職人調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