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循環再生 黑水虻的永續效應

食物浪費一直是全球所面臨的重要議題。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在過去十年(2012年至2021年),台灣每年平均廢棄近62萬噸的食物,這驚人的數字若以每個60公升的廚餘桶來比喻,足以堆積超過一萬座台北101的高度。這些廚餘多數情況下是透過焚燒或掩埋等方法處理。然而,為了降低焚燒和掩埋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有民間團體開始替廚餘另尋出路,利用黑水虻處理剩食。

時間不只是金錢 施與受的平等互助

時間銀行機制在台灣可溯自1995年開始,透過政府公辦或民營機構,倡導以時間換取時間的方式,鼓勵國人將志工時數儲存,以備需要時使用,因應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結構。 隨時空環境變化,現下時間銀行的概念著重在「換工」,即透過社區當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行為,建立並累積社會資本,以解決高齡、獨居、重症患者等照顧問題。 

擺脫惡臭汙名 雞毛雞糞變身「黃金」

根據農業部2023年第二季畜禽統計調查顯示,台灣養雞總數達9800多萬隻,衍生的禽類廢棄物數量驚人。棄置生雞糞將對土壤造成長期危害,且其惡臭更易吸引蚊蠅,成為病媒溫床,若雞毛雞糞能轉換成有效利用的資源,例如農業堆肥甚至發電,不僅可將廢棄物轉換為寶,亦能降低環境汙染,避免疾病傳染。

AI狂熱 人類與AI共存共榮?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逐漸透過無人商店、飯店等出現在民眾視野,ChatGPT更是掀起生成式AI熱潮,短時間吸引了破億用戶量。不僅人們開始廣泛使用AI進行創作,企業主也在新趨勢中,看到了採用AI來代替人力的可能性,許多新鮮人及上班族因而感到焦慮,唯恐被人工智能搶走飯碗,減少工作機會。 所以我們想要報探討有關於人工智能的相關資訊給讀者觀眾。

莫讓銅門悲歌再現 土石流防治之道

1990年6月23日,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發生大規模土石流掩埋事件,造成36人死亡。三十多年過去了,災害威脅依舊存在,儘管政府已採取諸多措施,惟成效仍十分有限。當務之急,必須全面建置檢測設備、即時更新各項資訊,修訂周延防災措施,精進潛勢區域劃定,並持續擴大推廣防災教育,藉以強化民眾防災意識,共同努力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新興綠能遇挑戰 永恆之海盼轉機

台灣身為海島國家,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東邊的黑潮為台灣特有的洋流,因長期穩定,且開發量巨大,國家海洋研究院的與台灣大學、中山大學和海洋大學研發浮游式洋流發電機組,利用黑潮穩定的海流及巨大的開發量。波浪能發電也是近年業界的發展目標,總結來說,實現台灣2050淨零規劃,各國提倡綠能和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我國海洋能發電具備先天環境優勢,但未來機組之發電效益、發電成本與可用率仍待驗證,生態保育和環境評估在發展成熟後,是首要考量的關鍵。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