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 小世界世新新聞台 第267集
1.科技栽種 2.綠書店 3.越南書屋 4.關愛之家 5.行動超市 6.原鄉攝影 7.原民女性教育 8.樂齡志 […]
1.科技栽種 2.綠書店 3.越南書屋 4.關愛之家 5.行動超市 6.原鄉攝影 7.原民女性教育 8.樂齡志 […]
記者 葉家蓁、江佳宏、劉沅橙 /採訪報導 在今年夏天,台灣職業籃壇發生巨變,原先將合併組成11隊規模的P.L […]
記者 洪靖淳、黃鄒承恩、謝聿勛/採訪報導 台灣是座得天獨厚的島嶼,但美麗的寶島正一步步被垃圾占據,根據環境部的 […]
記者 王容若、莊榆欣、楊博勛/採訪報導 近年來,由於新媒體以創新和多變的風格吸引了許多年輕觀眾;傳統電視產業面 […]
記者 杜子心、傅鈺皓、蘇相云/採訪報導 想到手拉胚,不少人腦中浮現出的第一個畫面,都是一個人坐在椅子上使用電動 […]
記者 蕭舒云、方姿婷、林欣愉/採訪報導 近來永續觀念逐漸於人們心中發酵,與環境共存、與生物共生的裝置隨之誕生,人們開始應用生物共生關係製造商機。除曾掀起熱潮的魚菜共生外,蚓菜共生因適合融入食農教育,備受政府及學校關注,相關裝置及技術的進步,使其商業化的可能性與環保效益成為焦點。
記者 羅沁然、吳宗興、吳怡璇/採訪報導 因應科技進步與實務所需,政府推動全民換發數位身分證計畫,旨在強化數位身分識別功能,並提升行政效率。然而,該計畫曾因疫情影響延遲,後續復因民眾質疑恐侵犯個人權益,且存在資安與隱私風險,導致進度停擺。為確保數位身分證推行的安全性與合法性,政府應充分參考各國經驗,進而完善法規,使現行制度能有效保障民眾的隱私,確保數位足跡安全。
記者 謝語萱、李鉞珍、林柏維/採訪報導 隨著全球對於性別平等意識的增長,多元性別議題在體育賽事中日漸引起關注。當前睪酮素檢測制度主要針對生理女性,顯現不公平的現象,因此如何在體育賽事中兼顧性別平等與公平競爭,已成為體壇和各國政策推動的焦點。其中,教育做為認知與傳達性別平等概念的關鍵,未來應落實性別教育課程,以提升性別多樣性和包容性之理解。
記者 李祥睿、劉庭葳、曾薏如/採訪報導 雲林縣政府斥資兩億,於2024年暑假全面更換縣內185所學校、2100 […]
記者 周孫磊、滕健齊、陳雋尊/採訪報導 照服員細心協助長者進入活動中心,替長輩們進行血壓血氧的身體檢查,這樣的 […]
記者 林芷君、蔡翌暄、李宜姗/採訪報導 阿里山林業鐵路(下稱阿里山林鐵)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為台灣重要的文化景觀 […]
記者 陳筠蓉、鄧俞廷、藍子瑄/採訪報導 近年,新媒體科技興起已對傳統藝術造成衝擊,本土的「紙風車劇團」和故事工廠承辦的「庄頭劇場」,結合在地文化與傳統技藝,將藝術帶入各鄉鎮,期望引起新世代對傳統藝術的興趣。而在教育層面,偏鄉孩童常面臨資源不足及缺乏管道接觸藝術,在政府積極挹注下,偏鄉國小正積極打造藝術教育環境,讓孩童在生活、學習中感受美學氛圍。
記者 方欣晴、洪子涵/採訪報導 智能科技時代來臨,誰說玩AI是年輕人的專利?陳世斌為了縮減社會人士與年輕人的數 […]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