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繪美燃燒琺瑯 賦予藝術新姿
琺瑯結合玻璃與金屬兩大工藝領域,除可加工於鍋具及漆器等,也可轉變成藝術創作的媒材。早期台灣的琺瑯產業以大量生產餐飲用具為主,可使用琺瑯鍋具的民眾不佔多數,因此,需求量並不高,也使台灣的琺瑯產業陷入困境。
琺瑯結合玻璃與金屬兩大工藝領域,除可加工於鍋具及漆器等,也可轉變成藝術創作的媒材。早期台灣的琺瑯產業以大量生產餐飲用具為主,可使用琺瑯鍋具的民眾不佔多數,因此,需求量並不高,也使台灣的琺瑯產業陷入困境。
記者 陳重樺、李紹仰、陳翊婕/採訪報導 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化社會」,長照量能卻供不應求。在長照機構費用高昂情 […]
工商時代社會型態改變,鄉村青年人口外流嚴重,致使農業人口銳減,務農者高齡化,嚴重影響農業發展。為解決前述問題,輔導農民轉型,高雄市政府成立型農大聯盟,招募青年農民,透過專業課程與科技新知,引導農民發揮創意,拓展行銷通路,讓社會大眾重新看見農業價值,為農田注入新血。
適性學習、多元教育乃108課綱主要核心,惟其建立學習歷程檔案之執行,至今仍存在爭議﹐更因宣導成效不彰﹐因而誤解其宗旨與目的。此外﹐為建立多元學習環境﹐教師工作量陡然增加,造成備課困難﹐致使學生難以得到完善的學習內容。復以時空環境轉變﹐學生不再侷限傳統社交方式﹐社團活動參與程度大幅下降﹐亦導致學生易錯失學習與生活相互結合的契機﹐有違新課綱精神。 專家建議﹐應不斷地推動教育制度改革、即時更新教育方案﹐才能長期改變台灣教育環境。
偏鄉地區資源匱乏,都市隨處可見的數位智慧和網路技術難以深入當地。瑞穗鄉瑞祥溫泉文健站與瑞穗鄉數位機會中心合作,設立課程協助年長者學習數位科技,提升生活便利性。
台灣傳統工藝百百種,而台南地區更是蘊含諸多工藝匠師,其中「以槓代剪」的剪黏工藝,透過泥塑、切割、敲打、黏接等複雜流程,以製作精緻生動的工藝品。藉著與社區大學及教育單位的合作,剪黏工藝師致力將剪黏走進日常。
早期漁民們在交易魚苗時,會將累加數目的過程吟唱成歌曲,因此發展出特殊的傳統文化「數魚歌」。然而,人們飲食習慣改變及科技的進步,讓數魚歌逐漸沒落。因此,花壇鄉文史工作者蔣敏全在國小教唱歌曲,過去曾擔任花壇鄉議員的彰化縣議員李成濟,也希望建立淡水魚苗博物館,傳誦魚寮地區的特殊文化。
全球塑膠廢棄物產生量中,紡織業排名世界第六,依據OECD上的數據,得以窺見紡織品的大量製造,乃造成全球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來,國際間許多時尚產業,皆意識到環境變遷所帶來的嚴重影響,紛紛響應環境永續行動,例如著名的哥本哈根時裝週, 主辦單位為參展品牌設定了18項環保門檻,期使參與活動的各家品牌共同落實環保行動,達成環境永續目標。
傳承百年的台灣木藝產業,自1991年政府頒布禁採令後,產業發展受到許多限制,加上學徒出師時間長且待遇微薄,使木工產業難以延續。桃園大溪老街上僅存為數不多的木工行,透過追求木材品質與結合課程、展覽,期望在法令與教育兼顧下,延續傳統技藝。
科技快速發展,「電子簽章」的技術在後疫情時代開始被民眾廣泛運用與討論,只要手邊有電腦或手機,就能透過網路完成簽署,大幅增加行政效率,甚至成為政府的防詐工具。專家表示,數位轉型是今日社會發展中的主流趨勢,提升民眾對電子簽章的信賴,更是確保資訊安全、打擊網路犯罪的重要課題。
北宜區間測速上路已四年,不少民眾為了規避區間測速而花招百出,路邊休息、來回騎行都是常見的手段。同時,限速40公里的政策也引發熱議。
因應超高齡社會的來臨,政府鼓勵以「青銀共創」的模式,透過青年的行動力,結合銀髮族經驗與地方資源,再造高齡社區,目前苗栗縣南庄鄉銀粉村開設的藝術教室,透過藝術陪伴,解決長輩的孤老問題。若未來延伸至其他社區,學者認為仍需跨部門合作、整合,年輕人與長輩在相互學習中,達成世代共融。
人工智能技術迅速發展,民眾邁向智能生活。全台率續設置智能停車柱,採用影像辨識、多元支付方式,簡化停車流程。智能生活趨勢下,民眾除了享受人工智能產品帶來的便利,也需適應這些新科技帶來的改變。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