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社會社福

出走的白衣天使 護理師爆發離職潮

記者 吳宴樓、林嘉安、徐芯慧/採訪報導

「疫情高峰期的時候,大家都說護理師很珍貴,要共體時艱,但其實我們心裡很清楚,就跟割韭菜一樣,過了就過了,沒有人會記得。」前護理師尹耀蔆無奈地說,「直到疫情過後,我們對於政府、醫院後續的態度覺得很失望,待遇完全沒有變好,政府也不想去真正改善這種情況。」

護理人員疫情背負沉重壓力,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照片提供/台灣護理產業工會

招生不足 執業率低

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聯合會統計資料顯示,護理師近年執業率不到6成,人力不足問題十分嚴重。疫情期間護理師堅守崗位,然疫後待遇卻未見改善,許多護理師轉而離職。在人力不斷流失下,導致醫院管控病床數量,民眾就醫權益受損,醫療品質下降。

我國護理人力不足已是長期現象,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羅運生說明,相較於其他工程類、文組的科系,各院校護理科系的學生人數佔全台學生總數的比例並不算少。但近年受少子化影響,各校陸續出現招生未滿額的現象,以至於現今護理基層人力補充尚有困難。

況且,每位通過護理師國考者並非都選擇在醫院工作,甚至不願從事醫療行業。羅運生更提及,台灣護理師執業率向來僅有5成6至6成,政府及主管機關如何將剩下4成護理師吸引回醫院、長照機構等,才是現今當務之急。

近年台灣護理人員執業率不到6成。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聯合會。製圖/林嘉安

疫情爆發 負擔加重

疫情嚴峻期間,由於人力不足,護理師需負擔的工作量也隨之增加。尹耀蔆表示,在疫情正值爆發時,每間急診室外等待就醫民眾大排長龍,且有7至8成以上皆為需要照料的確診病患,工作負擔比疫情前更加沉重。同時也因身處防疫最前線,擔心若不慎染疫會傳染給家人,心理壓力極大。

為防止社區疫情傳進醫院,病人若需住院須經篩檢流程,羅運生說明,篩檢結果出爐需花費半天至一天的時間,中間等待過程將使日班護理師無法按原訂計畫完成工作;若篩檢結果為陽性,隨後須立刻處理住院事宜。護理師在照顧確診病患時為避免接觸感染,亦需額外加著防護衣,而另一邊同時還有未確診病患在等待診治,導致護理師負擔的工作陡然加重。

環境不佳 另謀出路

儘管各行各業皆有人員離退或新進,立委陳靜敏表示,台灣每年約有5%的護理師離職,此屬正常流動現象,而當前正值後疫情時期,許多在疫情爆發期間被延後離職的護理師在此刻紛紛離職,但新進的護理師卻沒有預期多,以致於臨床所需人力更為不足。

在疫情最高峰之際,護理師基於使命感選擇堅守崗位,照顧病患。羅運生指出,原以為疫情後工作量會減少,人力不足的問題會得到舒緩,但並非如此。他坦言,政府或主管單位給醫護人員的福利沒有如預期增加,導致許多護理師對醫療環境失去信心,認為疫情已結束,薪資待遇卻未獲得提升,只得選擇離職。

護理人員走上街頭爭取勞權以及補償金。照片提供/台灣護理產業工會

現今疫情鬆綁、國境開放,部分護理師選擇赴國外留學、進修或旅遊。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疫情後各行各業恢復往常的工作模式,除了高張力、高壓力的醫療職場外,許多領域都需要護理背景的相關人力,工作選擇變多,護理師離開醫療第一線的誘因亦隨之增加。

改善福利待遇 緩解護理缺工現象

薪資提升是眾多護理師共同的心聲,尹耀蔆表示,護理工作不僅內容繁雜,且每位護理師都肩負著不容馬虎的醫療責任。羅運生亦指出,護理人員常被迫長時間加班,申請加班費卻不一定能獲得主管核可,長久下來,護理師便容易產生付出與報酬不成正比的感覺,導致留任意願降低。因此,各大護理師工會、團體皆以增加薪資及改善勞動條件為主要訴求。

護理人員福利待遇急需提升,以維職場權益。攝影/吳宴樓

據行政院公告的臺灣護理人力供需分析與政策整備內容顯示,薪資挹注最多之處在夜班津貼,但在「全日平均護病比」的規定下,醫院只會依照最低標準執行,夜班即使有津貼,仍會面臨人力不足的問題。洪子仁指出,治療多在白天進行,白班護理師負擔繁重的治療處置,卻沒有補助津貼,會使護理人員心態產生相對剝奪感。

即使是全日平均護病比,許多醫院也仍未達到規定的比例。資料來源/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羅運生。製圖/林嘉安

為領取夜班津貼提高薪資,部分護理師會選擇犧牲睡眠時間輪夜班。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個案管理師曾雅欣表示,相較於國外,台灣的護病比例較高,薪資反而較低,護理師唯有輪夜班,薪水才會增加。但長期的日夜顛倒加上高護病比,將使護理師生理時鐘混亂,進而影響健康。

政府必須推動「三班護病比」入法,才能保障護理人員避免在過勞環境下工作。洪子仁強調,如果醫療人力不足,三班護病比倉促入法恐造成醫院病床關閉數量持續增加,因此調整薪資及推動三班護病比入法應同時推行。

  • 護病比:為護理師照顧病人的比例,也就是平均每位護理人員照顧病人的數量

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

提升認同尊重 落實醫療分級

護理人員不足,造成民眾就醫時間遭到延遲,曾雅欣表示,這不僅影響病患就醫權益,更導致病患身心雙重打擊。她以需連續性治療的癌症患者為例,由於護理人力和醫院床位緊缺,原定的手術或治療時程因而延宕,若病患發生突發狀況,恐無法獲得及時的醫療協助。

護理人力減少,將導致病患等待時間拉長。攝影/吳宴樓

同時,病患和家屬面對治療的壓力與焦慮之際,護理師往往成為他們宣洩情緒的對象。曾雅欣呼籲,必須提升社會對護理師的認同與尊重。羅運生亦強調醫療團隊裡,醫師、護理師、藥師皆是平等的,但目前台灣的民眾及社會觀感中,對護理專業的認同度並不高,儘管護理師貢獻良多,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對待。

洪子仁認為,各行各業皆有可敬之處必須打造一個友善的職場環境,才能讓護理人員感受到被尊重,尤其是來自於病患和家屬。而且,不只是尊重醫師,護理人員也應該受到相同程度的重視,才能讓他們願意在醫療最前線堅持下去。

此外羅運生指出,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雖提供醫療便利性,卻導致部分民眾動輒小傷小病就往大醫院掛急診。他對此說明,目前台灣分級醫療不明確,近年醫學中心急診掛號費調漲,就是為防止急診遭到濫用,但仍有民眾未認知而產生誤解。政府或醫療機構應持續宣導分級醫療,加強大眾對醫療體系和護理工作的了解,從而提升民眾對護理師的尊重,才能有實質的改變與進步

延伸閱讀

書店落實社會關懷 為醫護與身障者發聲

熱血鄒族女醫 致力守護族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