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社會社福

姜秋嬉守護寄養孩子 憶分離哽咽

記者 黃彥迪、許哲瑗/台北報導

 

民國 85 年 月開始從事寄養服務,在新竹縣寄養家庭服務的姜秋嬉已經守護了將近 60 個孩子,每個孩子都喊他媽媽,她用自己的力量,點亮這些孩子人生道路的燈。

將秋嬉從民國85年開始從事寄養服務,如今,她已經成了57個孩子的媽媽。攝影/許哲瑗
姜秋嬉從民國 85 年開始從事寄養服務,如今,她已經成了 58 個孩子的媽媽。攝影/許哲瑗

無悔付出 寄養媽媽有 58 個孩子

姜秋嬉表示,起初自己對家扶中心毫無概念,在朋友的介紹下接觸到寄養這份工作,她原先以為這只是一份照顧小孩的工作,沒想到一做,20 年就過了,她已成為 58 個孩子的媽媽。

只要有寄養社工帶著小朋友來找姜秋嬉,請他幫忙照顧,她從未拒絕過。攝影/許哲瑗
姜秋嬉從未拒絕過家扶社工請他幫忙照顧的寄養孩子,每個孩子對她而言都非常重要。攝影/許哲瑗

青少年黃金時期  疏於照料易走偏

何謂寄養?當兒童、青少年在原生家庭無法得到適當的照顧時,需暫時居住在家扶社工安排的寄養家庭內, 由寄養父母給予完整的照顧,直到其親生家庭困難解決後,再使其返家,或是由育幼院安排出養至新的家庭。

這些接受安置的孩子可能來自低收入戶、父母雙亡、家暴受虐、或是有性侵案件的家庭,姜秋嬉帶過年紀最小的,是出生三天就遭到父母拋棄的嬰兒。姜秋嬉:「我從來沒有拒絕過任何一個孩子,我可能沒辦法給他們一個真正、永遠的家,但至少能提供他們一個暫時的避風港。」家扶志工蔡秝凱補充,被安置在家扶機構的孩子,由於原生家庭照顧上的嚴重疏忽,有些會出現智能發展遲緩、人際關係疏離的狀況,因此寄養家庭要如何在孩子16歲前的黃金時期,透過教育、相處或是參考早期的相關個案資料去做生理、心理上的刺激,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遭受到家庭暴力、低收入戶、或是被父母拋棄的孩子,會由家扶中心安排,暫時住進新的寄養家庭。攝影/許哲瑗

 

每個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學著適應新環境對他們來說,是件很難的事。攝影/黃彥迪
每個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學著適應新環境對他們來說,是件很難的事。攝影/黃彥迪

與寄養孩子感情深厚  分離最難面對

每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有著各自的背景,姜秋嬉需要面對不同的考驗,但最困難的事情是在全心投入在孩子身上後,所面對的離別時刻。每一位來到寄養家庭的孩子,姜秋嬉不會制訂嚴格的規定,而是盡量配合孩子們,讓彼此有良好的互動,慢慢地讓孩子們接納這個地方,願意把許多事情告訴她,有些小孩甚至一待下來就不願離去。但每當他們能夠開始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就是到了姜秋嬉與孩子們離別的時刻。姜秋嬉坦言,看著他們離開這個家回到原生家庭,一定會難過,每每看著車子帶著他們離去,自己的眼淚就情不自禁的流下,但是看見他們的新生活回歸正常,她也就放心了。

剛開始從事寄養服務時,每當照顧過的孩子要被送返回育幼院生活,姜秋嬉都會非常擔心孩子是否可以適應新的環境,她哽咽地說:「直到有一次,家扶志工邀請我去參觀育幼院、與照顧過的院童見面,我才發現育幼院的環境很好,終於真正放下心中的擔憂。」

將秋嬉認為,從事寄養工作,最難面對的就是與曾經照顧過的孩子道別。攝影/黃彥迪
姜秋嬉認為,從事寄養工作,最難面對的就是與曾經照顧過的孩子道別。攝影/黃彥迪

負責此個案的家扶志工蔡秝凱:「秋嬉媽媽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總是用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與寄養孩子之間的隔閡,也因此許多原先個性叛逆的孩子,都在與他的朝夕相處下,成了一輩子的朋友。」

每年過年,姜秋嬉照顧過的孩子都會回「娘家」一同圍爐,看見這些曾經照顧過的孩子,有些已經結婚生子,姜秋嬉驕傲地說:「二十年來,每個照顧過的孩子都喊我媽媽,如今,我已經當奶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