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文教生活

【攝影報導】那一盆火即將失傳 碩果僅存的手工烘爐廠

記者 陳芯/採訪報導
羅賢得將裁切完的鐵片拼接起來,做成符合烘爐的形狀。攝影/陳芯

在瓦斯爐還沒普及的時代,烘爐在廚房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外,在台灣的民間習俗裡,「過火爐」也有淨化全身、驅邪的用意,婚喪喜慶都可見它的蹤影。隨著時代進步,各式器具大量生產普及,烘爐不如以往被人們需要,目前台灣更僅存一家烘爐廠保有手工製作的傳統。

「過火爐」在傳統的習俗有淨化全身、驅邪的用意。攝影/陳芯

軍旅退役 繼承家業

今年四十四歲的羅賢得,軍旅生涯剛好滿二十年,也在今年決定從軍中退伍,父親因為病情需要長期休息,羅賢得毅然接下家族事業,成了烘爐廠的第三代傳人。

羅賢得從軍中退伍後,毅然決定接手父親的烘爐事業。攝影/陳芯

羅賢得的父親羅榮材回憶,在全盛時期,僅在嘉義一地就有四間主要的烘爐廠,因為當時瓦斯並不普及,烘爐的需求量大,彼此競爭也較激烈。羅賢得表示,早在他高中時期,全台各地的烘爐廠就陸續關門倒店,因為沒有年輕人願意承接。他也坦言,小時候對這一行沒有太大的興趣,如今家族事業竟成了全台碩果僅存的工藝,未來能做多久就算多久。

製程耗時 工序繁雜

烘爐的製作流程工序繁雜,從調配原料,到粗胚翻入模具,後續的日曬風乾等,十分消耗體力及耐心,羅賢得表示,粗胚主要用黃土的泥漿、米糠原料製作而成,再以不同的模具做出各種尺寸,大概要經過三至五天的等待,烘爐才會完全乾燥,其中,比例的調配十分重要,因為如果粗胚不夠黏稠,經過日曬後,烘爐很可能會碎掉。

手工烘爐的比例調配十分重要,粗胚的黏稠度影響烘爐的牢固度。攝影/陳芯
將粗胚壓實製模具之中需要剛好的力道,製作出來的烘爐才不會裂開。攝影/陳芯

接近中午時分,工廠外頭烈日炎炎,羅賢得坐在矮小的板凳上,徒手將粗胚翻入模具、壓實、磨平,反覆做著同樣的步驟,他認為這是烘爐製作過程中,最辛苦、最難熬的地方,羅賢得還說,粗胚的原料雜質多,平常工作如果沒戴手套,雙手很容易會因此裂開、變得粗糙,且在大太陽底下工作,會被曬到汗流浹背,但沒太陽時又會擔心烘爐乾不了,對太陽可說是又愛又恨。

在大太陽底下工作乃烘爐製作過程中最辛苦的地方。攝影/陳芯

工廠裡陳列著大大小小的烘爐,而不同尺寸的烘爐在民間風俗裡所代表的意義不同,羅賢得說,「六、七吋賣得最多,主要拿來婚喪喜慶習俗時,過火爐用;八、九吋主要客群是薑母鴨、羊肉爐的店家,其中也有比較傳統的家庭會用烘爐來烹煮料理。」

工廠裡陳列著各種尺寸的烘爐,在傳統習俗當中代表著不同的意義。攝影/陳芯

雖然機器製作出來的烘爐與手工烘爐差異不大,但還是有許多客人特別向羅賢得訂購特殊尺寸、材質的烘爐,羅賢得說,市面上販售的烘爐多半是中國大陸製造,材質和外表都較粗糙,而羊肉爐、薑母鴨店家講求耐用、耐高溫的烘爐,因此他會依照客人的需求,以不同原料去做調配,讓烘爐可以比較耐用、牢固,使用年限較長。

手工製作的烘爐比起市面上販售的現成烘爐來的細膩、耐用。攝影/陳芯

夕陽工藝 幾成絕響

羅賢得的母親陳春碧與丈夫結褵五十年之久,婚後一直陪伴在羅榮材身旁幫忙製作烘爐,這一生從來沒有做過其他行業,如今丈夫生病休養,還是會偶爾幫忙兒子一起做,她感慨道,「做這一行就是為了風俗,但現在的年輕人結婚都直接去公證登記,沒有人會過火爐,用不到烘爐了。」

陳春碧在丈夫退休之後偶爾會幫忙兒子一同製作烘爐。攝影/陳芯

面對烘爐的沒落,羅賢得抱持隨緣的心情,他認為有太多未知數,也不知道哪一天會就此關店,雖有不捨,未來仍會繼續生產基本尺寸的烘爐。

儘管現今社會不再像過去般需要烘爐,但它居家萬用的角色,從煮飯燒水,到婚喪喜慶,依舊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許未來烘爐將成為絕響,但它猶如一盆傳承的火苗,其精神與意義,永不熄滅。

 

延伸閱讀:

少子化與電動車興起 機車黑手成夕陽產業

「製鞋王國」盛名 淪為夕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