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公衛

近視幼齡化趨勢 科技發展的後遺症

記者 謝郁賢、魏永源/採訪報導

據108學年度教育部統計處數據顯示,全國國小生裸視的視力不良率高達44.35%,其中,若近視超過五百度,便為高度近視。而近視年紀越小,造成失明的風險就越大,如何去防治此現象的加劇,成為現在許多家長和校方的課題。

武功國小學生正在測量視力圖。攝影/魏永源

眼科醫師:高度近視易引發併發症

正常視力即為光線進入眼睛後,聚焦在視網膜上產生影像,使人們看清楚,近視最常見的問題為屈光不正,導致光線無法精準對焦於視網膜,使遠處的事物會變得模糊不清,因此為了看清楚,人們會出現皺眉和瞇眼的行為。

在過去,近視在六百度以上,會被認定為高危險族群,而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此標準下修到五百度即為高度近視族群。新光醫院眼科醫師王元聖說明,高度近視族群更容易引發其併發症,像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症狀發生風險會相對提高。

護理師說明眼球構造及近視成因。攝影/魏永源

武功國小學童近視率逾七成 校長:下課時間禁用3C產品

武功國小學童測量視力。攝影/魏永源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9年發布的《世界視力報告》指出,全球有26億的近視人口。其中,台灣有44.35%的國小生患有近視,高中生的裸視不良率更是高達81.32%。台北市文山區武功國小近視比率甚至達70.9%,即有近七成的人在進入國中前出現近視的情況。

台灣國高中與國小視力統計圖。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製圖/魏永源

「近視是種不可逆的疾病。」台北市文山區武功國小護理師李珮瑜說,針對近視每個年齡層都有其應變作法,而國中小因為正值發育期,所以視力的增長幅度容易變化,要直至高中或大學,視力才會趨於穩定。

李珮瑜提到,針對每個年級宣導正確的坐姿及用眼姿勢時,會使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因應,像是低年級的學童,護理師會藉由繪本讓學生了解近視的嚴重性,像是使用恐龍帶眼鏡或眼鏡公主等繪本,讓學生藉由閱讀,更簡單地明白何為近視。

對於年級較高的學童,就會在自然生物課上,教他們光線如何形成及進入水晶體,造成近視情況的產生,而校方也會配合校外眼科醫生,進行校園的講座宣導,並定期追蹤高度近視學童的情況,藉此讓學生或家長更了解近視的成因及問題。

武功國小校長邱雅莉表示,為了讓學生在校內少接觸3C產品,會於下課時間禁止使用電子產品,並藉由推廣課間、課後活動及戶外設施的使用,讓學童學習人際社交關係及接觸戶外自然環境,減少對電子產品的用眼時長。

然而,在多媒體教育的普及之下,難以全然避免電子產品的使用,邱雅莉認為,在教學上,更應注意使用的頻率。而除了在學校應注意用眼時長,家中的用眼環境也是一關鍵要素。

先天遺傳後天不失調  減緩近視護眼有訣竅

根據《視力檢測科學》(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文獻所述,當父母有位是近視時,其孩子近視的比例為26.2%;若父母都近視,則比例將高達45%,有近一半的機率產生視力不良的情況。

造成近視的成因約分兩大點,第一點是遺傳,第二則跟環境息息相關,王元聖提到,先天遺傳難以改變,因此只能藉由後天保護或治療,來減緩近視的發生。但後天環境,與用眼時長及環境有關,像是不當使用電子產品或在光線不足的地方閱讀等都可能導致視力不良。

國小孩童所使用的護眼證照。攝影/魏永源

王元聖說明,孩子後天的用眼環境,和家庭因素息息相關,因為父母和孩子長期相處,所以高度近視的父母,若是用眼習慣不當,便可能使小孩的近視度數更容易加深。

近年教育部衛生局推廣護眼的方法從保健眼操,改為「8(幫)5(我)3(刪)2(惡)4(視)0(力)」的新護眼方式。以時間劃分,建立國小孩童,睡滿8小時、天天5蔬果、坐姿3直角、在戶外活動超過2小時及避免4光害(電腦/電視/電玩/手機)的概念,而0指的則是,每用眼三十分鐘,應休息十分鐘的「3010護眼原則」。

衛生局和學校所推廣的護眼口號。攝影/魏永源

孩童近視治療觀念改變 角膜塑型成新趨勢

衛福部於2018年初修改《驗光人員法施行細則》,為排除假性近視並給予正確治療,六歲以下幼童的視力檢查,皆需由眼科醫生執行;而六歲到十五歲學童第一次配戴眼鏡,需要拿醫師的處方箋,確認不是假性近視後才可以配戴。

王元聖說,這種方式的改善可避免錯失治療機會,由於之前的舊觀念,會認為近視是不會好的,所以許多家長都會延遲就醫,或是直接帶小孩去眼鏡行直接配戴眼鏡,會使小孩錯過假性近視的黃金治療期。

視力檢查表說明圖。攝影/魏永源

「近視是不可逆的」,王元聖說明,六至十五歲幼童的視力檢查十分重要,許多幼童一開始是假性近視或仍處於近視初期,若經正確治療,可以延緩視力加深;但若是不注意,可能導致眼睛仍在成長期的學童,視力變化幅度一下子快速增加,甚至產生病變。

研究兒童近視控制及角膜塑型術的王聖元表示,國小生的近視就醫比例比往年高了不少,並認為在基因不變的條件下,最大的近視原因便是電子產品的使用。

角膜塑型:又稱Orthokeratology,也名為『矯正角膜的科學方法』,是種特殊高透氧隱形眼鏡,晚上睡眠配戴改變角膜表面形狀,可控制近視度數,白天起床後移除,可保有正常視力,是一種侵入性的治療方式。

資料來源/大學眼科

以往最常對幼童的治療方式,是點散瞳劑和配戴傳統的眼鏡,以延緩近視度數的加劇。而王元聖表示,「角膜塑型」,成為現在主流的一種方式,利用晚上配戴塑形眼鏡,早上即可恢復到正常的視力範圍,而晚上配戴塑形眼鏡,早上孩童可以回歸至未戴眼鏡的生活狀態,對幼童來說比起傳統眼鏡的方便性其實是更好的方式。

但王元聖也說,角膜塑型的價錢不便宜,也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導致許多家長猶豫。此外,塑形鏡片其實和隱形眼鏡一樣需要清洗,是家長沒有教導孩童正確的洗潔方式,可能會造成眼睛的近視加劇等副作用。

其實不論是角膜塑型或是配戴傳統的近視眼鏡,在王元聖看來,都是好的方式,只要能及早就醫、治療,正確的進行回診及檢查,對幼童來說,都能減緩眼睛的近視情況,不要因為害怕近視的度數加劇,而延遲就醫,才是保護孩子視力最好的方式。

延伸閱讀:

控制近視程度 角膜塑型有利弊

3C使用族群擴大 近視人數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