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焦點

共融遊樂 讓身障童重回遊戲場

記者 洪羽潔、林欣頻、邱于庭、汪昱伶、李柏翰、林欣慧/綜合報導

 

玩遊戲對一般人而言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但有群孩子的遊戲權一直被社會所忽略,直到近年,「共融」的概念導入台灣,提倡規畫一個讓身心障礙兒童與一般孩童共融遊樂的環境針對文山地區,目前規畫將於萬芳四號公園設置共融性遊樂設施。

兒童在遊樂場、公園開心玩耍的畫面是否仍令你印象深刻?放眼望去,卻沒有看到身心障礙兒童的身影,因為沒有他們可以使用的遊具。但其實歐美各國早在數年前就將共融(inclusive)的概念套用在遊樂設施上,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推動聯盟(以下簡稱身障童盟)發起人周淑菁表示,二年多前在臉書上看到朋友分享國外共融遊戲場的照片後,便開始在臉書上發表相關言論,希望能將共融遊戲場的概念傳達給更多人、獲得更多關注。

孩子的後方是年底即將開放的共融遊具,致力提倡共融遊戲場的周淑菁期盼身障童能重回遊戲場。攝影/林欣頻

長期關注身心障礙者議題的台北市議員李慶鋒表示,當初因為被一則新聞觸動,而開始注意共融性遊樂設施。今年5 月,共融性遊樂設施的議題正式被帶入台北市議會討論,展開跨局處的溝通協調,在數位議員的監督及家長團體、社運團體的期盼下,除了兒童新樂園的共融遊樂設施已架成完畢之外,年底也可在北市四座公園內體驗到共融遊具;而文山地區目前計畫將於萬芳四號公園設置共融性遊樂設施,時間尚未確定。

105年共融性遊樂設施規畫設置點。製圖/林欣頻

 

105年共融性遊樂設施規畫設置點。製圖/林欣頻

共融遊具社區化 需納入民眾意見

共融性遊樂設施的發展如此快速,然而從外國進口的遊具是否符合身心障礙者需要,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以下簡稱公燈處)在遊具的擺放、規畫上是否有落實共融的概念,也讓提倡者感到擔憂。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家長張雅琳表示,共融性遊樂設施的建設,不應該只是直接複製國外的設計,應是讓家長和孩子、設計師、兒童發展專家一同參與,並讓孩子親自試玩,才能設計出真正符合需求的遊具。周淑菁也說明,共融的概念就是不排斥任何人,不應是思考要放幾個共融遊具在公園,而是設計一個共融的公園。公燈處南港公園管理所主任張秀珠回應,目前將會盡力在每一期的工程中加入共融性遊樂設施,進行工程前,也會與民眾進行討論,在有限的腹地內,最大程度的滿足民眾的需求。

教育落實共融概念 杜絕排斥現象

「孩子跟孩子本來就是透過遊戲認識的!」周淑菁認為校園是孩童生活的一大部分,共融的概念也該帶入校園。教育局特教科評估過後決定於大安區的大安國小、建安國小校園內加入融合性遊樂設施,預計今年底完工。另外,民國 106 年也將於北投區文林國小、大安區和平國小設置。但文山特殊教育學校復健組職能治療師傅競賢則擔憂共融性遊樂設施耗費成本高,學校維護、維修不易。

社會局身心障礙科專員林玟漪則認為,「遊戲」在兒童成長發育的過程當中占了很重要的部分,除了透過遊具的刺激、啟發創造力、想像力,亦可藉由現在所推行共融性遊樂設施的使用互動中,讓一般孩童從小(含身障兒童),學習與不同族群互動與相處。

考量不同身障童需求 設備應更多元

傅競賢以一般遊樂設施舉例:「以一般鞦韆而言,身障兒童比較無法像一般兒童那樣,可以坐上去後自己搖動鞦韆,像是輕度身障童,他們若要盪鞦韆,需要在鞦韆外有網子包覆,至於重度身障童的話,除了鞦韆外要有網子包覆,在椅子上也需要有更多綁帶綁住重度身障童或提高椅子包覆性、保護他們。」因此,設備應更加多元、多方考量以符合各種障別需求,也是目前需努力嘗試的方向。

共融性玩水台,讓輪椅族群及各身高孩童都能使用遊具。攝影/林欣頻
共融性玩水台,讓輪椅族群及各身高孩童都能使用遊具。攝影/林欣頻
透過了解共融性設施讓孩子們都能玩在一起。攝影/林欣頻
兒童新樂園新設立的共融性沙盤。攝影/林欣頻
共融性轉盤,可以讓行動不便的孩童與一般孩童進入轉盤旋轉。攝影/洪羽潔
共融性旋轉盤,可以讓行動不便的孩童與一般孩童一同進入轉盤旋轉。攝影/洪羽潔

李慶鋒建議政府的跨局處的小組,應更有效率的橫向溝通、進行意見及專業交換。「這是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摸索的過程;我們希望它越來越好,越來越被接受,而成為理所當然。」盼三、五年後每個行政區都至少有一處共融性遊樂設施,甚至市府未來規畫都融入共融的觀念,不要去排斥任何族群。

透過熟悉了解 讓共融成為常態

共融性遊樂設施還在試辦階段,目前家長們對共融式的概念還不熟悉,家長林小姐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可以讓小孩互相接觸。社會局則期盼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摸索與學習,以更加符合身障者使用上的實際需求。待未來成功落成後,社會局冀望能舉辦記者會或活動,讓更多家長與民眾一同參與、了解,並給予更多寶貴意見,讓融合式遊樂設施的推行得以更加順利與完善。

身障同盟家長帶孩子於兒童新樂園試玩設施並給予意見。攝影/林欣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