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運動

SBL確定走入歷史 球評批:聯盟結構不健康

記者 葉豐瑋、蕭惠敏、張至人、王彥婷/採訪報導

SBL(超級籃球聯賽)在本季開幕前,喊出「戰鼓再起」的口號,宣示這個球季將是轉職業化前的最後一季,但季後賽才剛告一段落,聯盟的元老球隊達欣工程,卻拋下震撼彈,不朝全職業化邁進,知名球評李亦伸直言,「達欣無疑是對聯盟的整體環境,投下了反對票。」

SBL的全年進場人數(含季後賽),在第二季至第六季皆突破14,然而自第六季以來,無論是進場人數或是票房收入,都無法再與過去相提並論。回顧前一季,聯盟票房曾一度回升到過去巔峰時期的水準,但眼看今年球季悄無聲息地畫下句點,難免又讓人懷疑,前一季的榮景是否只是迴光返照。

SBL第一季至第十五季觀眾人數。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運動統計、製圖/劉宴伶

資深球評李亦伸批評,籃球協會承辦SBL賽事方式專業度欠佳。攝影/葉豐瑋

李亦伸批評,SBL雖是國內最高層級的籃球聯賽,「籃協內部卻以非常業餘的方式在承辦比賽」,將轉播權和行銷外包給其他公司,而非聯盟及球團部門親自執行。現役裕隆納智捷球員周士淵則表示,能體諒「大家都想省錢去做最好的事情」,但最終的結果卻不見得理想。

富邦勇士59日摘下SBL16季總冠軍,同時也是SBL歷史上的末代冠軍;然而,球季結束未滿一個月,聯盟隨即召開記者會,宣布過去陪伴球迷走過16個年頭的SBL將劃下句點,新的球季將以嶄新的名稱—CBL(中華職籃大聯盟)登場。對此,台灣籃壇人士看法兩極,而過去主導SBL的中華民國籃球協會則表示不便接受採訪。

至於CBL究竟會由哪幾支隊伍組成?CBL職籃籌備處秘書長唐旭鴻則解釋,由於部分球團尚在觀望政府政策,仍未做出決定, 「所以才會一直沒有時間表。」但他也指出,聯盟推行職籃的目的無他,就是盼能帶動、開創台灣的籃球市場。

聯盟邁向職業化 周士淵:時機未成熟

「你們有比賽嗎?為什麼都沒有轉播?」周士淵無奈地說,身邊常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甚至在季中一度發生球隊舉辦主場日活動,卻連100份海報都發不完的窘境;對比已將冠軍賽搬進小巨蛋的HBL(高中籃球聯賽)與UBA(大專籃球聯賽),SBL作為半職業聯盟,在行銷的力道上,都與學生籃球有不小的差距。

SBL票房榮景不再,觀眾席冷清。攝影/張至人

今年球季開打前兩周,SBL才敲定行銷團隊,然而匆匆開打的結果,就是官方訊息曝光度低、社群媒體跟球迷之間幾乎零互動。李亦伸認為,聯盟宣傳會出這麼大的問題,不單單是球迷不捧場,現今的SBL聯盟,與過去垮台的CBA(中華職籃,19932000年),甚至有許多相似之處。

季後賽中取得勝利隊伍歡欣鼓舞,但多數球迷搞不清楚轉播單位。攝影/張至人

李亦伸指出,SBL會逐漸衰退,原因只有四個字—「經營不善」。他說道,SBL和以前的CBA有著相同的病灶,「就是組織結構出了問題」,過去聯盟沒有妥善經營,使得CBA撐不過金融危機而倒閉,如今SBL發展遇到瓶頸,並非偶然。

「職業化對於球員來說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然而周士淵坦言,就薪資程度、行銷包裝,與實際層面來說,轉職業化的時機尚未成熟。雖然聯盟比賽仍具有一定水準,不過早期球團擁有很多的贊助商、行銷公司包裝,以及明星球員光環加持,若職業化後一樣無法改善人才外流的問題,同樣難以吸引觀眾眼光。

看板球星紛紛出走 轉職業治標不治本?
現役裕隆納智捷球員周士淵分享,球員人才外流也是SBL衰退主因。攝影/張至人

優秀球員不斷外流也是SBL逐漸衰退的主因,過去各隊名將如:「野獸」林志傑、「少俠」田壘還有「台灣飛人」陳信安等超級巨星,在這一批代表台灣籃球界黃金世代的球員紛紛西進大陸CBA後,台灣籃壇的人才便不斷流失,周士淵補充,球員總是想往更好的地方發展,只要能有更好的條件,當然都希望去闖闖看。

台灣籃球中生代如劉錚、周儀翔等人在經過幾年SBL洗禮後也前往CBA,新生代如陳盈駿、吳永盛等更是直接跳過SBL,分別選擇加盟CBA以及ABL。球員加盟SBL的意願不如從前,也限制了聯賽水準的提升空間。

球星一向是職業運動裡不可或缺的元素,關注SBL長達12年的資深球迷張智欽認為,球星的魅力是球迷購票入場主因,過去各隊指標球星互相廝殺炒熱話題,才讓人覺得可看性高。

對此,李亦伸與周士淵持相同觀點。過去球隊超級巨星對抗著實吸引人,現今聯賽因為有洋將的加入,精采度未減,至於本土球員也是努力練習以求表現、幫助球隊,但留住人才、亦或創造新星仍是SBL需積極去思考的問題。

即將進入第17個賽季的SBL至今參賽隊伍仍未確定,縱使在年初喊出將在明年全職業化,但無論內、外部都有許多困境仍待解決;過去已有CBA因經營不善的前例,籃協若未經縝密的討論和周全的準備便匆匆推出全新的聯盟,難保不會再重蹈CBASBL的覆轍,為台灣籃壇再蒙上一層陰影。

延伸閱讀:寶島凝聚力 夢想帶動台灣籃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