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在現今社會被大量生產、購買,讓過度消費問題已成社會常態。圖片來源/pixabay
文教生活焦點

你有過度消費傾向嗎?

記者 王昭儀、林弼萱、陳亭安、陳稚云/採訪報導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於今年5月發布《狂歡之後:國際時尚消費調查報告》,主要針對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義大利與德國消費者進行購物行為、動機及購買新裝的情緒反應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過度消費已成為國際現象,蔓延世界各地,以東亞尤其嚴重。且此行為無法帶來持續的快樂,狂歡式的購物後,可能伴隨由空虛與內疚組合而成的負面情緒。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可容表示,過度消費與衝動消費常被聯想在一起。經心理學及行銷學者分析後,對於衝動消費在學理上的定義為「沒有計畫的、超出你原本預期與意識的購物行為」,而當此舉動逐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時,就容易形成過度消費。

綠色和平針對台灣過度消費主因調查結果。製圖/林弼萱

根據綠色和平調查,53%的台灣民眾認為購物後得到的快樂通常不到24小時就會消失,也就是說雖然購物能獲得滿足,但持續性極低。「有時候你買東西放在家裡,當下很開心,可是你對東西的需要卻不是真實的。」羅可容認為此現象和現今的商業模式有很大關係,業者以平價吸引消費者購物,讓消費者認為衣服便宜所以丟掉也不可惜,造成大量購買與丟棄的情形不斷上演,形成惡性循環。

而過度消費對現今環境的影響有多嚴重?以服裝方面來看,2016年綠色和平推估台灣消費主力2045歲的人口中,每年丟棄的衣服高達520萬件、褲子420萬件以及540萬雙鞋,相當於每分鐘就有9.9件衣服、8件褲子和10雙鞋遭到丟棄。然而紡織業本身是一個非常耗能的產業,除了耗費大量的水資源與電力,所使用的纖維材料更是大量使用石油、煤炭、木材、棉等天然資源,紡織業廢水也會造成海洋及河川的嚴重污染。另外從染色、塗層到軟化纖維使用的化學藥劑對人體及環境也有一定風險,這一連串不可逆的污染循環已成為大自然的隱形殺手。

「不同的年齡層有不同過度消費的東西,我們不是叫你不要買,只是希望你精挑細選、比較審慎的買。」羅可容強調,雖然過度消費是一種行為,每一個人的需求不同,消費理由也不同,無法強制性要求他人,更無法準確地定義過度消費,但期待藉由探討該議題,讓每個人都可以重新檢視自己的消費行為。

羅可容解釋過度消費現象。攝影/陳亭安
剩食如何解決 政府業者各有對策

近來過度消費漸受重視,除了衣服外,衍伸出的剩食問題亦受外界探討。據亞太糧損資料顯示,台灣一年糧食總損耗至少373萬公噸,相當於全台每人平均一年損耗158公斤,換算成一個450公克的便當,每人每天約浪費一個便當。

針對剩食問題,餐廳業者為了降低不必要的食材浪費,紛紛研擬改善方案。台北某知名吃到飽店員莊先生指出,他們會訂定相關罰款,減少消費者拿取超出自己食量所及的食材。因此,近期店內剩食狀況比起以往有逐漸改善的情況。另外他也表示,平時店內的肉品會放置在冷凍−101度、菜則會保持在57度的範圍,確實做好溫度控管,以減少食物因保存不佳而遭丟棄。

店家訂定剩食規則,減少食物浪費。攝影/林弼萱

而新北市政府透過惜食分享網將剩食有效再利用,降低浪費,依照新北市社會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市府跨局處推動的「惜食分享網」已獲致相當成果。像是利用NG醜蔬果做為社區據點共餐或是弱勢團體使用,已超過5萬公斤,預計全年將達到12萬公斤,讓剩食不再只有被丟棄的命運,也能提供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不是停止購物 而是學會挑品

Jean張倞菱,投身於時尚產業工作將近20年,曾擔任服裝設計師和知名時尚雜誌總編輯一職,於201610月,她卸下時尚編輯的光環,投身創立環保時尚新聞網站,讓民眾追求時尚的同時也能兼顧環保。

一直以來都在時尚圈工作的Jean,看著時尚產業不斷轉變,「大家表面看到的時尚其實是製造夢想的工廠,眼前都是美麗的那一面,可是蓬勃發展的結果,美麗這件事情已經變形了。」Jean表示,因為規模經濟讓生產成本降低,全球化經營形成了快時尚的商業模式。而資本主義下追求的利潤極大化,也造成累積的污染與資源浪費不斷增加,即便這些現象早已有跡可循,但大多數人多沒有警覺。

為了有所改變,她竭盡所能找尋方法想改變現狀,但同時她也發現,人們往往嘴上說著提倡環保,但實際行動的人卻很少。沒有成功的領導案例可以遵循,使她決定利用自己擅長的媒體與行銷,創辦新聞及購物平台,推廣永續時尚的生活。

張倞菱創立的「挑品」進駐松菸開設快閃店。攝影/王昭儀

「我都說我們是有點媚俗的!」Jean說她希望將網站所販賣的商品,成為精品的概念。她想先讓大家願意購買,再慢慢將環保理念傳遞給消費者,漸漸改變他們的消費習慣。她和具有相同理念的設計師合作,將時尚商品結合天然且永續性的環保材質,形成一種時尚卻不污染環境的新生活形式。讓民眾在消費、挑選商品的同時能跳脫以往對環保商品的既定印象,有更多具環保選擇的替代方案!

挑品聚集14個具永續概念的品牌,顛覆大眾對環保商品的印象。攝影/王昭儀

「永續是在符合環境保育的條件以下,又可以符合經濟價值,同時又可以盡到企業社會責任,否則你就永遠是在談論理念。」Jean認為唯有環境、社會和經濟三要素有所交集並且在可承受、可行性和公平性中達到平衡後,才可能有持續性的發展。藉由新聞平台傳遞永續的理念以及實施方法,不僅是在時尚這件事情而已,也包含旅行、健康美容、藝術文化、科技與生活的評論,期望用輕快又簡單的方式,告訴大家永續的生活型態。

解決過度消費 專家:民眾業者共同負責

銘傳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陳純德針對過度消費議題指出,此現象與心理學提及的「馬斯洛需求」有極大的關聯性。「人都喜歡向上追求東西。吃飽穿暖後,就會開始追求吃的食物要好、衣服的品質要高。」

陳純德認為,產生過度消費的主因來自消費者追求慾望的心理,缺乏「內控」能力的人尤其容易陷入過度消費的困境之中,再加上還可能受到身旁親友購物影響、自身炫富心態、大環境影響和業者行銷手法等等因素,更是徹底助長了當代過度消費的風氣。「以手機為例,當你身旁的共同朋友擁有一台iPhone,即使你不一定完全需要這項商品,也可能會受同儕影響而增加購物慾、外加iPhone本身的品牌魅力又帶有炫耀功效,進而促使你想擁有它。」

民眾透過逛街購物紓壓、衝動消費的同時,易造成過度消費問題(此為示意圖)。攝影/陳亭安

對大環境而言,「過度」消費並不是一個健康而環保的現象,但如果改以「資本主義」的角度看待消費這項行為,又會產生不同的觀點,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黃聖哲指出,如果沒有過度消費,社會就難有生產、資本主義也就無法賺錢跟擴張。

「企業本身的社會道德感就顯得相當重要。」陳純德認為,如果想改善過度消費的現況,除了消費者自己要建立正確的心態外,業者能否在追求高銷售額的同時還能顧及良知道德,也是一大改善關鍵。另外,他也提及扣除消費者和業者本身,政府適當的出手控管,也不失為一個降低過度消費的有效方式。「但現階段政府只能用告誡的方式控管。」他表示,政府目前還無法以實質方案干涉商業行為,除非是消費者與業者間發生了事態嚴重、難以自行處理問題的局面,政府才會插手協調,畢竟交易還是買賣雙方自行的責任,政府難以制定實質政策定義過度消費基準。

羅可容則建議,政府可嘗試立法獎勵那些在設計上有創新、或能夠促進整個產業資源的循環的業者們。「以製造一件衣服為例,過程會經過生產、製造、使用、跟回收等步驟」,她指出,如果這些製作或販售的業者能在生產時選擇對環境有益的材料,或是在行銷時不只是一味追逐快速汰換、而是在意與消費者之間的價值連結,或是這個產品被設計成易拆解又容易被回收、甚至能重新再被利用,就一定會對改善環境這個面向產生很大的影響,而她也期望,政府可以試圖去鼓勵這樣的商業模式。「如果政府可以給予這些的業者獎勵,想必會對改善過度消費現象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