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鄧公里自耕自食 祖孫共餐不孤單
記者陳宣羽、許瑜庭/採訪報導 一到吃飯時間,大家齊聚一堂享用美味的佳餚。在淡水的鄧公里,舉辦大大小小的共餐,不 […]
記者陳宣羽、許瑜庭/採訪報導 一到吃飯時間,大家齊聚一堂享用美味的佳餚。在淡水的鄧公里,舉辦大大小小的共餐,不 […]
高齡化社會下,老人福利成為需要重視的議題,在台北市文山區試院里的辦公處每個星期四中午都會舉辦老人共餐的活動,中午時會由里長夫人準備美味佳餚,促進鄰里間的感情,這種共餐模式也成為高齡化社會下的一種新的用餐型態。
「老人共餐」已行之有年,但近幾年因政府大力推廣與媒體報導,才讓「老人共餐」較為人所知。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推行老人共餐的目的在於「形成老人團體,讓老人照顧老人」,吃飯並非最主要的目的,而是製造機會讓長者能夠走出家門,有機會與鄰里互動。
臺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高齡友善服務,「老人共餐運動」為政府努力推行的政策之一,因為不少長者因身體不方便不常出門,時常在家坐著一整天,這項政策聚集長者們在固定時間地點一起享用美食,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和鄰居建立感情、閒話家常。
臺北市社會局自民國94年起推動社區關懷據點,而文山區就有一所教會與政府合作,讓長者藉由共餐及各式課程結交朋友、彼此交流,協助社區長輩豐富老年生活。
老人共餐是近來興盛的話題,透過提供餐點讓老人家不再吃飯配電視,也走出家中與社區朋友聯絡感情,更有豐富運動、歌唱課程,讓老人家得以排解孤單,達到社區互助的效果。
「老人共餐」是各地方政府近年力推的政策之一,透過共餐,希望能聚集長輩彼此照顧,「初老照顧老老」延緩失能速度,再從簡單的吃飯開始擴展功能,逐步發展成為日間照護中心,讓長者們在此安享退休生活。
文山區忠順里自民國 103 年開始實行「長者共餐」計畫。只要繳付餐費,年紀稍長的里民每周一、三、五的中午在里長辦公處有餐點享用,也方便與其他居民一同用餐。
1.路口改造 2.合租生活 3.大學心理假 4.AIt程式魔方 5.生成AI課 6.獨老關懷 7.祖孫共餐 8 […]
台灣社會現在面臨高齡化的衝擊,農漁村的情況尤其嚴重。為了因應這個現象,農業部與各地農漁會合作,利用在地資源並結合綠色元素,舉辦創意手作及健康共餐等多元活動,提供友善的生活環境,並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增加人際互動的機會。
位於台北市南機場一隅的麵包機,是忠勤里里長方荷生為了減少食物浪費、延續剩食價值,一手打造的食物共享冰箱,讓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免費領取店家沒賣完剩餘的麵包。
根據中選會歷屆村里長參選人年齡資料統計,有越來越多40歲以下的人參選村里長。但村里長工作內容繁瑣,將會使青年村里長難施展抱負。若村里長能指派具服務熱忱的人擔任鄰長,一起分擔民眾需求,或許能使青年村里長把更多心力用於實踐理想規劃。
Adawang(阿達旺,阿美族語中有「聚會所」之意)計劃是樂窩團隊在新北市三峽區南靖部落啟動的項目之一。因爲原有的聚會所年久失修,許多活動仰賴外援,於是部落長輩期望能重建Adawang,將傳統部落根基種回南靖,凝聚部落向心力,期盼聚會所功能恢復,為部落後輩提供最好的文化教育。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