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楊富閔

三峽青銀共居計畫讓長者及青年都能互惠。照片提供/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
文教生活

以人為本 逐漸興起的共居文化

「有房沒人住,有人沒房住」是時下社會的寫照,面對壅塞的空間以及高居不下的房價,許多人開始謀求共同居住的可能,因此出現了「共居」,這是一種因應社會潮流產生的新生活方式,也是新世代「離群」社會的另類解藥。

完整內文
八仙塵爆患者受傷較嚴重者,仍需定時回來陽光基金會做復健。攝影/楊富閔
焦點社會社福

浴火重生 傷燙傷患者再次面向陽光

燒燙傷帶來的傷害,並不只是當下的傷疤而已,後續的復健及心理的創傷,對傷患及身邊的家人都是極大的負擔,而該如何幫助燒燙傷患者回歸社會,不管是復健之路或是後續就業,都必須倚靠政府及民間的力量完成。

完整內文
南門里平日每天都有共餐,是頻率很高的據點。攝影/陳柔杄
社會社福

「呷好道相報」共餐推行靠口碑

「老人共餐」是各地方政府近年力推的政策之一,透過共餐,希望能聚集長輩彼此照顧,「初老照顧老老」延緩失能速度,再從簡單的吃飯開始擴展功能,逐步發展成為日間照護中心,讓長者們在此安享退休生活。

完整內文
特教班老師透過課後烹飪課,培養學生多元興趣。攝影/許筑雅
文教生活

邊緣少數的悲歌 特殊教育面臨困境

近來隨著身心障礙類別與等級(以下簡稱障級)比以往嚴重的學生進入特教班,特教老師的負擔愈來愈重,看似完善的制度下卻隱藏許多疏漏。特教班學生的教育方式,也需要家長和政府站在同等的立場,真正瞭解孩子的需求。

完整內文
台灣民眾很有愛心,街頭募款箱時常可以看到有人小額捐款。攝影/許筑雅
社會社福

小型社福更弱勢 台灣愛心M型化嚴重

台灣民眾熱心公益,奉獻愛心不遺餘力,但善款卻呈現M型化趨勢,導致公益團體「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必須仰賴募資平台配合,與民眾公民素養提升,才能使這些小型團體脫離困境。

完整內文
青年人邁入老年後,是否將成為「下流老人」? 圖片提供/許筑雅
焦點社會社福

台灣老化速度激升 你我恐成下流老人

台灣社會高齡化的速度越來越快,「下流老人」的現象漸漸浮上檯面。當存款已無法負擔日常生活時,退休者只能拖著年邁的身體再次投身職場,此現象不僅已在日本上演,也將成為台灣未來的寫照。

完整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