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中華基督教廈門街浸信會的長者參與老人共餐。攝影/林經倫
社會社福

走出家門 共餐成為銀髮族身心健康推手

記者 林昕霓、紀又寧、陳佳筠、林經倫/採訪報導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高齡友善服務,「老人共餐運動」成爲政府努力推行的政策之一。現在長輩們因身體不方便而不喜出門,往往在電視機前消磨一整天的時光,長此以往導致身體愈加虛弱。

因此政府推行「老人共餐運動」,在固定時間地點聚集長者們一起享用美食,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和鄰居建立感情、閒話家常。如此一來不只可以關懷社區老人,也可以延緩失能速度,使長者的身心更健康,也希望能夠藉由共餐政策,逐漸擴展至日間老人照顧中心,讓長者們能夠擁有舒適的養老生活。

但是老人共餐在施行上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像是經費不足、社福設施設置困難等,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老人共餐優點多 強化長者身心健康
財團法人中華基督教廈門街浸信會的長者參與老人共餐。攝影/林經倫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因此政府正積極推動老人共餐活動,鼓勵長輩走出家中,到社區中的人群聚集處活動,例如活動中心、宗教寺廟等場所。

大部分的長輩因為身體不如以往,不喜歡出門活動,甚至連子女要求出遊也會因為身體上的無力而選擇不參與,一整天待在家中。政府推行老人共餐運動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勵老人走出家門,多多走動,借此改善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在尚未實施共餐計畫以前,許多長者面臨兒孫早上必須上班,家中無人陪同的情形,甚至因為行動上的不便,在飲食方面也無法好好照顧自己。因此共餐計畫的實行,既能為長者飲食把關,也提供他們一個走出家門、增進人際互動的機會,避免身體機能退化。

推行共餐活動不僅僅是生理層面的的考量,也是心理層面的照顧,讓長輩透過共餐建立人際網絡,相互扶持、增添生活樂趣並凝聚及強化社區向心力。

 

為長者飲食把關 增進人際互動

不同地區共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些會以訂便當的方式,向外面的店家購買;有些會以桶餐的方式,和業者配合固定時間送餐點過來,讓參與共餐的老人們以打菜的方式取用;有些則是鄉里間愛心志工親自下廚,做一手好菜。

志工阿姨在準備老人共餐的菜餚。攝影/林經倫

臺北市中正區板溪里里長黃國輝表示:「我們里所籌辦的老人共餐,這些食材都是志工親自到市場挑選,每個禮拜都會有不同的配菜,能讓老人家吃得開心和放心,大家都給予共餐活動很正向的回饋。」

參與共餐活動的長者陳伯伯也表示,共餐最主要能為老人家帶來心理的安慰,每個禮拜和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吃飯,有助於身心靈發展,維持老年生活應有的品質。

除了鄉里外,許多基金會、教會也時常舉行老人共餐,提供一個場所能讓大家來休憩。財團法人中華基督教廈門街浸信會李幹事表示因應政府政策,教會也提供老人共餐活動,除了會舉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外,每星期二、五還會有兩次的老人共餐時間,只要事先登記就能幫忙訂便當,讓大家可以一起享用午餐。星期日更是不分男女老少,不用事先做登記,會由廚房提供餐點給前來的民眾,使大家能夠互相交流。

 

成效不如預期 政府應因地制宜
黃國輝表示政府給予的經費不足。攝影/林經倫

但此項政策也時常遇到社福設施設置方面的困難,一個鄉里的人數近千人,許多老人足不出戶,若是行動不便者更無法前往,實際上能參與的人數僅僅有20~40人,很難有辦法準確地照料到每一位長者,執行起來的效果往往不如預期。且每個人的喜好、口味不一樣,想要讓所有與會的人滿意,照顧到每個人的需求,也有一定的難度。

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彭懷恩說:「現在高齡化社會,很多長輩都是子女在外或者是伴侶走了變成獨居老人,每位長者的身體狀況都不太一樣,有些長者到八十幾歲身體還是很硬朗,能夠自己煮飯,有些則到六十多歲就已經不太能自己煮飯了。」

他認為老人共餐有推動的必要性,但是許多偏鄉在執行上依舊困難,「我看過一些報導說台灣很多居住在山區的長者們,政府雖然有幫忙送便當上去,但一天只送一次,有些長者或許一天就只吃那一餐,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居住在山區的老人許多無法前往共餐,只能依靠政府伸出援手,讓此項老人福利政策遇到瓶頸。政府應該因應高齡化社會想出對策、因地制宜,推動符合不同地區需求的政策,並將其推行至全國各區域。

由於老人共餐運動對長者幫助很大,現今很多鄉里都積極配合老人共餐運動,黃國輝表示,「老人共餐這個活動我們做很久了,從市政府開始推行活動時就開始做,我們很歡迎板溪里的長者前來用餐。」

但黃國輝也表示政府提供每人的40元補助根本不夠,每次共餐大概都會來四五十名長者,所以為了收支平衡他們需要跟50歲以上的長者收30元用餐費;80歲以上的長者收20元用餐費;90歲以上、身心障礙和生活較困苦的長者則不收費。

黃國輝認為政府給的經費不足,而且沒用完的經費還要繳回去不太合理。他認爲,沒用完的經費可以延續到下一次的社區活動,這樣活動內容也能更豐富。

 

共餐資金來源與制度 仍需更完善的考量
參與共餐的陳先生發表對老人共餐的看法。攝影/林經倫

細數老人共餐的困境,除了經費來源、人力不足、城鄉資訊落差等問題,政府雖然有給予補助,但仍心有餘而力不足。

根據「新北市老人健康促進計畫推動預算」來看,經費分配主要仍是以弱勢和特別對象醫療照顧為主,共餐活動屬於健康老人照顧範疇,且因政府將其視為活動屬性,造成了費用由主辦單位籌措的情形。

除了老人共餐活動志工的募集,也仰賴社區志工的認同感和凝聚力,無論是食材採買、洗滌及烹煮等前置工作都需要許多心力投入,因此願意投身的社區志工的人並不是很多,而共餐活動在實施時也面臨城鄉差異問題,也讓長輩接受到活動資訊的管道較少,政府也面臨必須推出更全面制度的考驗。

財團法人中華基督教廈門街浸信會的李幹事積極投入第一線老人共餐活動,他表示,長者來這邊聚餐都很開心,反應都十分熱絡,並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政策。但美中不足的是政府撥出的經費不足,導致主辦單位舉辦艱難,甚至有些因經費不足而停辦,老人共餐的參與率也並不高,讓人擔心此項活動是否能延續下去。

李幹事指出,若希望這項政策可以永續下去,政府就需要和主辦老人共餐的單位討論,做出更全盤的考量,期待在未來「共餐」也能結合其他銀髮族長照計畫成為一個更多元、廣佈的社會福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