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福

【小世界公民論壇】國民法官行不行?參審制各方意見不一

記者 黃雅蘭、陳怡岑、簡妤安/採訪報導

去年11月,司法院公布《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初稿,未來法案通過後,一般國民有機會進入法庭,參與刑事案件審判,「國民參審制度」藉由隨機抽選六名一般民眾,配上三個法官,針對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事案件,共同決議出有罪的事實認定與量刑,但各界對於國民法官正反意見不一,仍待尋求共識。

新北市地方檢查署檢察官吳忻穎認為,此制度雖有助於提升人民對法律流程的理解,但其耗費的時間成本是一大問題。

吳忻穎分享,草案提出後,各縣市有舉辦多場由國民法官共同參與的模擬法庭,根據經驗,必須讓國民法官理解繁複的法條及法律程序,所以一個案件要花上一天的時間來處理,可是法院要處理的案件量很大,全台灣沒有那麼多的司法人力和機構能夠支撐起《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所消耗的時間成本。

對於如何有效提升國民法官的法律素養,吳忻穎認為,應從教育做起。若是國中小的課程有完善的法治教育,便可提升全民的法律素養,未來被選為國民法官,也能順利參與審判。

吳忻穎補充,媒體也是影響國民法律素養的關鍵。主流媒體往往在案件剛發生,為了即時新聞,搶著報導,但是案件剛發生時仍在偵查不公開的階段,司法機關無法透露案件詳情,媒體只好去採訪案件相關人士的親友、鄰居,甚至路人,由於受訪者未必有專業法學知識,所呈現出來的報導內容可能會讓民眾接觸到錯誤的資訊。

對此,她認為,除了媒體應該自我檢討,司法機關的發言人也應加強新聞訓練,多加與媒體及民眾溝通,才能避免群眾「未審先判」的問題,並且提升全民的法律素養。

新北市地檢署檢察官吳忻穎認為,媒體和教育是影響全民法律素質的關鍵。照片提供/吳忻穎

法官:參審制展現公民正義 提升社會信任

新北地方法院法官時瑋辰認為,此制度促進了民間與司法單位的雙向交流,不只是社會將對司法審判的結果能更為了解,同時訴訟的品質也能往上提升,省去過往瑣碎的程序習慣,把焦點放置於案件本身。

然而,國民法官在執行層面卻備受質疑,普遍大眾擔心,若是由沒有法律知識的一般人擔當審判的角色,或許會發生未審先判、情緒性裁決等問題。時瑋辰以先前舉辦過多次的模擬法庭解釋,他發現當民眾進入至審理中時,會因背負起「審判」的壓力,而嚴肅以待、謹慎思辨。

其次,他提出,國民參審的目的並不是要讓民眾提升法律知識,而是要讓社會認知到正確的司法理解,一般人會將審判視為是遵循死板法條的結果,但時瑋辰強調,審判其實是一個價值觀的呈現,只是一個凝聚共識的過程。因此,國民法官參與決議罪刑時,可以藉由多元價值觀的碰撞,判斷當面對不同調查結果與辯證時,融合出專業與貼近民意的判決。

時瑋辰認為,國民法官就是一種「公民正義」的展現,藉由民眾參與、透明化的審判過程,讓多元的聲音能被接納與對話,使社會更信賴於司法體系,從小而大,用擴散的方式,將正確的司法理解傳達給予更多人知道。

律師:國民參審 意見多元、更透明

律師出身、新科新北市議員張維倩表示,國民參審最大的問題是容易造成職業法官主導,國民法官淪為背書人。

對於多數人擔憂國民法官並非法律專業人士,易被未審先判的群眾帶風向以致判斷錯誤,張維倩解釋,國民法官選任制度排除不適任人選,且經過多次法庭活動及會議討論,國民法官比群眾更了解案件將難以被影響。其次,國民法官以其觀點向社會說明案件來龍去脈,對大眾而言或許更具參考價值。

台灣司法備受國民質疑,張維倩指出,刑度過輕是大眾認為法官恐龍的多半原因,但法官依法審判也僅能按照法律所給的量刑範圍審判。除了國民參審制外,修法讓法律的刑度得以按時空背景及人民期待做調整才是根本的做法。

「法律人常被批評活在自己的象牙塔裡,不了解社會百態!」張維倩表示,藉由國民法官參與審判,能夠達到意見更多元、審判更加透明之目的,「因為法制價值不只存在於法律人的法律價值,更應是全民的法律價值。」

▲新北市議員張維倩認為,素人法官可使意見更多元、審判更透明。照片提供/張維倩

 

*《小世界》週報將於2018年12月19日下午1時至3時,在世新大學傳播大樓CB103教室,舉辦【國民參審制度—人人都能參與司法審判】公民論壇。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前來參與,若無法到場,當日「小世界新聞」臉書專頁也將提供直播,一起參與公共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