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循環再生 黑水虻的永續效應

食物浪費一直是全球所面臨的重要議題。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在過去十年(2012年至2021年),台灣每年平均廢棄近62萬噸的食物,這驚人的數字若以每個60公升的廚餘桶來比喻,足以堆積超過一萬座台北101的高度。這些廚餘多數情況下是透過焚燒或掩埋等方法處理。然而,為了降低焚燒和掩埋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有民間團體開始替廚餘另尋出路,利用黑水虻處理剩食。

時間不只是金錢 施與受的平等互助

時間銀行機制在台灣可溯自1995年開始,透過政府公辦或民營機構,倡導以時間換取時間的方式,鼓勵國人將志工時數儲存,以備需要時使用,因應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結構。 隨時空環境變化,現下時間銀行的概念著重在「換工」,即透過社區當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行為,建立並累積社會資本,以解決高齡、獨居、重症患者等照顧問題。 

培育兒少自立技能 勇敢邁向人生旅程

兒少安置於教養機構或寄養家庭,常因原生家庭突遭變故或父母無力養育,然若基於自由受限而倉促離開安置機構,恐增社會安全風險。再者,近年社會結構轉變,使家外安置兒少的情況較以往更加複雜,進而影響寄養家庭的投入意願,協助兒少自立成為一大難題。基此,中央與地方正努力改善,調整安置資源比例並優化機構,推動兒少朝家庭式安置處所邁進。

【攝影報導】銀髮長者勇闖嘉年華 展現活力散播熱情

穿過汐止火車站旁的街道,一群打扮成戰神、小丑,各種造型的表演者,跟隨鼓號隊伍節奏,遊行前進。霎時間漫天彩色串珠如雨點般灑下,圍觀民眾紛紛伸手接取,歡呼聲將嘉年華會氛圍炒至最高點。以「傳奇」為名,由夢想社區發起的「夢想嘉年華」,今(2023)年恰逢二十週年,期盼透過藝術創造力及歡樂的踩街活動,將此傳奇延續下去。

莫讓銅門悲歌再現 土石流防治之道

1990年6月23日,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發生大規模土石流掩埋事件,造成36人死亡。三十多年過去了,災害威脅依舊存在,儘管政府已採取諸多措施,惟成效仍十分有限。當務之急,必須全面建置檢測設備、即時更新各項資訊,修訂周延防災措施,精進潛勢區域劃定,並持續擴大推廣防災教育,藉以強化民眾防災意識,共同努力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新興綠能遇挑戰 永恆之海盼轉機

台灣身為海島國家,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東邊的黑潮為台灣特有的洋流,因長期穩定,且開發量巨大,國家海洋研究院的與台灣大學、中山大學和海洋大學研發浮游式洋流發電機組,利用黑潮穩定的海流及巨大的開發量。波浪能發電也是近年業界的發展目標,總結來說,實現台灣2050淨零規劃,各國提倡綠能和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我國海洋能發電具備先天環境優勢,但未來機組之發電效益、發電成本與可用率仍待驗證,生態保育和環境評估在發展成熟後,是首要考量的關鍵。

南投中寮送餐情 堅持25年溫暖獨老

在南投的中寮鄉,有一群人不分颳風下雨每天替獨居弱勢長輩們送餐,龍眼林福利協會的廖振益做愛心送餐已長達25年。 因爲九二一地震看到居民家園被地震破壞而無法用餐,於是著手募集廚具及資源,並召集社區婦女在社區製餐,後來發現行動不便的人要前往用餐不太容易,決定要送餐到他們家裡,於是創立了龍眼林福利協會,送餐範圍涵蓋整個中寮鄉18個村落,堅持在地服務在地的精神,陪伴居民走出黑暗的陰霾。

在地安老 平溪打造不老長智村

平溪人口約4200人,65歲以上長者高達32%,且平均每3人就有1位是老人且失智者占七成,為全台灣最老的鄉鎮。近年來,平溪居民常遇到年長者失智症發作,平溪為使失智症者能安心居住於熟悉的社區,新北市衛生局歷時三年打造偏鄉平溪成不老長智村,作為失智友善示範社區,以當地衛生所為主體連結在地服務資源,降低城鄉差距及解決偏鄉就醫不便,讓民眾正確認識、協助與關懷失智者及其家庭,讓他們可以安心生活且能融入社會,推動失智友善照護計畫,是社區的首要目標。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