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上達天聽的工藝 黃奕薰再現不朽竹頭筊
「筊」,源自古代漢語的「筶」,亦即希望擲出去的筊杯,能告訴心中有疑問之人神明的想法,而竹字頭的字形也象徵最早的筊杯由竹頭製作,但隨著時代進步與經濟起飛,台灣本土的竹製筊漸漸不敵自大陸傾銷的木製筊,這樣的傳統工藝也因此逐漸消逝在歷史中。
「筊」,源自古代漢語的「筶」,亦即希望擲出去的筊杯,能告訴心中有疑問之人神明的想法,而竹字頭的字形也象徵最早的筊杯由竹頭製作,但隨著時代進步與經濟起飛,台灣本土的竹製筊漸漸不敵自大陸傾銷的木製筊,這樣的傳統工藝也因此逐漸消逝在歷史中。
「有一天,有位客人要訂一面銅鑼,問外面的人說去哪買,人人都告訴他去找『林午銅鑼』買,結果電話打來,客人就以為我爸爸叫『林午銅鑼』!那時候,從宜蘭山上到山下,沒有人不知道我阿爸林午的名聲的。」林午銅鑼第二代師傅林烈旗,驕傲地說著。
在信仰多元的台灣,神像雕刻已有三百年歷史之久,因而衍生不同雕刻派系風格。現今台灣粧佛技藝大致可分為泉州、福州及漳州三派,不同派別在佛像的體態上,亦有不同的技藝呈現。
談到老建築修復,一定不可避免提到「屋頂」,原因是因為一些屋齡較大的老房屋,在台灣這個潮濕多雨的環境下,極易排水不易,造成漏水,所以屋瓦修復師這個工作至關重要。然而,屋瓦修復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需要憑藉著矯健的身手,行走在紅瓦屋簷上、修缺補漏,隨著老師傅的退出,年輕人又不願加入,使得如今的修復師傅少之又少,工法逐漸流失。
桃園市博愛路曾經有著桃園西門町的稱號,如今的街道卻充滿著拆遷及施工的聲音。然而有一群人看到這裡的價值,成立民間團體創辦活動,希望能給古城再次興起的機會。
霓虹燈在生活中逐漸被更便利、更符合大眾需求的LED燈所取代,但即便它消失在台灣街頭,依然有人默默守護這失傳的產業,用創意讓霓虹燈以新姿態閃爍。
王丁乙是台南唯一人像剪影師傅,因為在台灣只剩下三個人還在從事人像剪影,北中南各一位,可以說此藝術已走向失傳。王丁乙表示:「人像剪影本身就學而不易,必須有十足的耐性,現在的小朋友都半途而廢。」而王丁乙的堅持努力也跟他生長在農業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早期學習只要錯了老師就會毫不客氣地打下去,這也使他更精進於人像剪影的技巧。所以在剪影的過程中,王丁乙會非常專注,風吹草動都不去理會,整個精神都集中在手邊的剪影。
為了下一代,你願意做什麼?面臨時代更迭,傳統手藝逐漸沒落,為了防止台灣特色失去傳承,桃園堂和神桌女木匠黃裕凰,用女性視角替神桌製作開發新思維,將舊東西結合新創意,推出一系列新式神桌,帶領神桌工藝走向嶄新篇章。
早在三、四十年前,「蓪草」曾是台灣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經濟來源,然而,講求便利快速的時代使得製作上較為艱鉅的蓪草產業隨之式微,在蓪草工作者的努力下,盼能傳承延續這份文化精神。
龍獅團是重要的台灣民俗文化,也是許多的人共同記憶。位於基隆的長興呂師父龍獅團已有60年的歷史,特別的是,這些學徒中多半曾是誤入歧途的少年,館長呂美吉不辭辛勞將其引導正確道路,也為民俗文化的傳承貢獻一份心力。
西元1991年我國政府宣布禁伐天然林後,整個林業從此停滯三十年。不過弔詭的是,根據環境資訊中心的報導顯示,台灣每年製造出的農林業廢材卻至少有120萬噸,可見林業環保問題仍是我國需面對的挑戰。而有些民間團體正努力付諸行動,用他們的方式推動森林永續循環經濟。
新北市觀光旅遊局透過結合燈光藝術與傳統工藝打造「藝術臉譜」燈組,在不違背角色初衷的前提下,採用「八家將」和「官將首」的臉譜基本元素做延伸,運用視覺藝術的手法轉化呈現,吸引民眾的目光,希望可以藉由現代藝術傳遞傳統文化價值,讓民眾更加了解台灣家將文化,
生活在體驗經濟時代下,手作工坊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而業者看準風潮背後的商機,將傳統工藝成功轉型。在體驗經濟中,消費者追求的並不是精美的商品,而是體驗過程中所收穫的樂趣與美好回憶。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