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循環再生 黑水虻的永續效應

食物浪費一直是全球所面臨的重要議題。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在過去十年(2012年至2021年),台灣每年平均廢棄近62萬噸的食物,這驚人的數字若以每個60公升的廚餘桶來比喻,足以堆積超過一萬座台北101的高度。這些廚餘多數情況下是透過焚燒或掩埋等方法處理。然而,為了降低焚燒和掩埋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有民間團體開始替廚餘另尋出路,利用黑水虻處理剩食。

共享交通新亮點 『滑』進校園生活

環保意識抬頭,綠能交通工具推陳出新,電動滑板車逐漸成為另類的新型交通工具。在台灣,路上陸續出現滑板車的身影,更有不少大專院校引進滑板車作為校園內的代步工具。然而,共享載具儘管在經濟、環保層面擁有優勢,在推廣的同時,卻也遭遇相關法規未臻明確的問題,其定位為何、是否納管、如何管理即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 

正視極端氣候影響 防止毀滅性災害

近年全球天然災害頻傳,舉凡加拿大、夏威夷的野火,歐洲與北美的異常氣溫,以及南半球的澳洲暴雨致發水災、阿根廷的持續大旱,顯示極端氣候致使人類生活環境遭遇嚴峻挑戰,同時警示各國,高速經濟發展已對自然造成可觀的破壞,在繁榮與環保之間,迫切需要取得平衡,讓環境休養生息。

隱形致命殺手 水下噪音重創海洋鯨豚聽力

鯨豚透過聲音溝通、覓食,並利用回音定位探索周遭世界,然而,海洋噪音使牠們迷失方向,嚴重時更會導致聽力受損。目前離岸風場為最主要的噪音來源,且在建造前探勘、環境開發時,皆會影響鯨豚聽力,即使政府訂定160分貝的噪音限制,仍導致部分瀕危物種小型海豚聽力受到嚴重傷害,應重新規範更嚴格的標準,維護海洋生態。

擺脫惡臭汙名 雞毛雞糞變身「黃金」

根據農業部2023年第二季畜禽統計調查顯示,台灣養雞總數達9800多萬隻,衍生的禽類廢棄物數量驚人。棄置生雞糞將對土壤造成長期危害,且其惡臭更易吸引蚊蠅,成為病媒溫床,若雞毛雞糞能轉換成有效利用的資源,例如農業堆肥甚至發電,不僅可將廢棄物轉換為寶,亦能降低環境汙染,避免疾病傳染。

新興綠能遇挑戰 永恆之海盼轉機

台灣身為海島國家,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東邊的黑潮為台灣特有的洋流,因長期穩定,且開發量巨大,國家海洋研究院的與台灣大學、中山大學和海洋大學研發浮游式洋流發電機組,利用黑潮穩定的海流及巨大的開發量。波浪能發電也是近年業界的發展目標,總結來說,實現台灣2050淨零規劃,各國提倡綠能和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我國海洋能發電具備先天環境優勢,但未來機組之發電效益、發電成本與可用率仍待驗證,生態保育和環境評估在發展成熟後,是首要考量的關鍵。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