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噶外別緻 蕉絲不斷

記者何嘉君、林宛儀、邵郁雯/採訪報導

「香蕉絲是我跟部落聯繫的一個橋樑。因為我們和撒奇萊雅族、阿美族一起生活,所以在族群認同感上,會需要一個東西,讓人覺得我們和其他族群是不同的,而香蕉絲工藝就是一個很明顯、很特殊的文化。它是讓我們跟族群有連結、很重要的絲線。香蕉絲的韌性就像是族群生存下來的性格,我們很努力地把以前的傳統傳承下來。」

對噶瑪蘭族女青年Akaw Buletedan潘念欣來說,即使現在身處異地,無法接觸部落環境、族語,但香蕉絲編織工藝不受地域限制的特性,使她持續與部落有所連結。

香蕉絲編織工藝不僅是噶瑪蘭族的精神所在,更是噶瑪蘭族文化的一大瑰寶。由香蕉樹皮製成的香蕉絲,透過藝師匠心獨運,製作成多種實用且美觀的用品。然而,這項工藝不只是噶瑪蘭族先輩的智慧,它更承載著噶瑪蘭族人的自我認同與對自然的敬重。但現今卻因青年人口流失,而面臨工藝傳承的危機。

由香蕉絲製成的多種實用成品。攝影/何嘉君

編織與織布,是台灣各個原住民族重要的共同特色。在多數原住民族中,編織工藝使用到的材料,多半以苧麻為主,服裝設計師許艷玲表示,用麻類(如:苧麻、棉麻等)製作的披巾會很重。然而,相較於常見的苧麻,噶瑪蘭族人的編織工藝則是選擇就地取材,使用「香蕉絲」製成各類輕巧便攜的生活用品。噶瑪蘭族國寶級藝師嚴玉英也表示,「只有我們噶瑪蘭族才有用香蕉絲,沒有用苧麻,也沒有加其他東西。」

許艷玲解釋苧麻(左)與香蕉絲(右)的差異。照片提供/朱詠莛

回溯至1987年,新社部落開始動員族人從事噶瑪蘭族文化復振與復名運動,直至2002年12月25日才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11族。Lala Ban新社香蕉絲工坊(下稱工坊)專案管理潘靜英表示,如今有噶瑪蘭的族名,正因為「我們有香蕉絲工藝。」她解釋,當時為尋找能代表族群的文化資產,最終部落耆老們決定以香蕉絲工藝作為代表,將先輩們的智慧流傳下來。

潘靜英分享,噶瑪蘭族能成功復名,正因「我們有香蕉絲工藝」。攝影/何嘉君

而噶瑪蘭族紀錄片工作者,也是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潘朝成的女兒Uki Bauki潘昱帆則感慨,過往許多人認為噶瑪蘭族與阿美族並無不同,更以為族民都已被漢人同化了,但她表示,「我就想說……有啊,我們還是有保留我們的語言,在豐濱新社,還是有我們的語言、有記憶,但它沒有那麼外顯,當時為了告訴大家我們和別人不一樣,香蕉絲就成為手工藝物質文化很重要的一個脈絡。」

香蕉絲成為了串接世代的銜接線,也是串起族人凝聚的細線。但隨著現代生活愈趨進步,資訊流通更為便利,Akaw Buletedan表示,年輕一代的噶瑪蘭族人也更傾向尋求城市的教育和就職機會,而非繼續學習傳統工藝。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教授王昱心也指出,豐濱鄉最高學府僅止於豐濱國中,因此許多部落學生在高中時,便紛紛出走大都市尋求更高等的教育。

嚴玉英與Akaw Buletedan皆指出,現今的年輕人更注重經濟收入,對於相對耗時的傳統工藝,多數人選擇去都市裡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嚴玉英更無奈表示,「也一直鼓勵大家來學,沒來學真的以後會斷掉、會不見,不能讓它斷掉,要讓它繼續。」

嚴玉英經中華民國文化部認定為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亦稱「人間國寶」。攝影/邵郁雯

目前工坊最年長的藝師為85歲的嚴玉英,而最年輕的則是來自越南,51歲的陳氏凰。對於缺少年輕族人回部落學習傳統工藝的現況,王昱心認為,「香蕉絲」工藝的復振,需要族人們的族群自覺才有辦法支撐,工坊才能長期存在,形成良性循環。

王昱心認為,復振香蕉絲工藝,需要依靠族人們的族群自覺。攝影/何嘉君

Akaw Buletedan認為,「術業有專攻」,儘管不是每個年輕人都對編織工藝充滿熱情或具備天賦,他們仍可用自身所長貢獻自己的力量。而Uki Bauki便是一例,「我直接讓你看到我當時經歷過的場景。」她透過影像記錄故事,讓更多人透過紀錄片認識香蕉絲工藝。

情感克服遠距離 斜槓人才助傳承

香蕉絲工藝的保存與傳承離不開族人的共同努力,Uki Bauki認為,工藝的傳承應回到「情感」層面。她分享,起初母親學習編織香蕉絲是想織作衣物給自己,因此未來如有子女,同樣也會想織衣給孩子。她也提到,宜蘭奇立板部落近年也在復振香蕉絲編織工藝,而地域較近的旅北族人,也會參與宜蘭豐年祭,並讓他們的孩子穿噶瑪蘭族服、教孫子唱族語歌,因此一定有情感,只是缺少編織技術與環境。

Uki Bauki表示,工藝的傳承應回到「情感」面向。攝影/何嘉君

Uki Bauki解釋,旅北族人早已隨父母在台北紮根,因此祭典結束便會返北。因此,她期盼工坊能北上開設常態班,並教授簡單的桌織技術,讓學會技術的噶瑪蘭族青年也能在家中進行織織,藉此克服香蕉絲織作面臨的地域斷層。

內化工藝於日常 創造更多需求

香蕉絲工藝的傳承除需回到情感面外,族人也需將其內化為生活的一部分,Uki Bauki表明,因在生活中會接觸到才會進而製作,這樣的需求才是自然的。此外,她也提出,新社部落若有祭典必須使用香蕉絲,或使其變成規範,也將助於延續工藝,如族中男子成年需穿戴香蕉絲圖騰等。

「有被需求就不會斷,就會一直傳承。」Uki Bauki舉例,不同於噶瑪蘭族的香蕉絲,排灣族家家戶戶都有木雕,而有身分地位的家族會需要有圖騰,因此技術不會中斷;另外,排灣族的傳統服飾同樣象徵身分地位,也無須擔心該工藝會消失。

傳承種子埋心中 持續學習香蕉絲

Akaw Buletedan幼時受外婆影響而對香蕉絲工藝產生興趣,即在大學畢業製作時,選擇結合香蕉絲作為呈現。她認為,年輕族人還在部落讀書時,是他們認識文化與培養族群認同感的最佳時機,可透過文化課程等方式,讓小朋友了解香蕉絲工藝,若因此產生興趣,未來則可能會想成為設計師,而持續傳承香蕉絲工藝。

年僅15歲的潘子瑤便有傳習的心願。她表示,因從小受阿嬤鼓勵,現會利用假日至工坊傳習香蕉絲編織工藝,同時也鼓勵同輩族人一起學習,只盼噶瑪蘭族的技藝能繼續傳承。

潘子瑤利用假日至工坊學習編織,盼協助香蕉絲工藝的傳承。攝影/何嘉君

盼政府資源補助 鼓勵青年回鄉傳習

不過,除了放假至工坊實習的潘子瑤,最年輕的員工已51歲,潘靜英直言「缺人工,因為部落年輕人都沒回來。」她期盼,政府能透過補助鼓勵年輕人回部落學習工藝。對此,原住民族委員會(下稱原民會)經濟發展處產業行銷科科長劉倩如回應,原民會現已推動「部落產業升級計畫」,將從經費、人才培育、產品研發至通路拓展等面向協助工藝發展,也樂見對應的組織提出申請。

提出申請須撰寫計畫書,Uki Bauki坦言,撰寫並非難事,但現階段工坊量能有限,需有人力執行。Akaw Buletedan也認為,需有意願的年輕人協助申請,才有辦法參加相應補助計畫。

工藝的發展與推廣,除獲政府經濟支持外,「行銷」亦為關鍵。潘靜英坦言,工坊行銷能力較不足,必須有年輕人才的協助。Uki Bauki也指出,目前缺乏既了解工藝本質及文化脈絡,又能接收外部資訊與溝通的人才,若能將其融合才可成為多元行銷窗口。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的Lala Ban新社香蕉絲工坊。攝影/邵郁雯

建立深度旅遊 體驗文化內涵

行銷作為工藝推廣的助力外,結合「旅遊」亦為族人的期待。Akaw Buletedan期望,未來能推動沉浸式深度旅遊,跨出一般旅行團踩點遊玩的框架,安排深度體驗行程,讓旅客切身認識香蕉絲工藝的文化精神與內涵。對此,劉倩如分享,可參考花蓮水璉部落吉籟獵人學校的形式,透過營隊讓學員深度體驗部落文化,並累積口碑、帶動行銷。

王昱心認為,藉由體驗織作課程,可讓工坊不單只靠申請經費與製品銷售,也可比販售產品更快取得效益。Uki Bauki也期待結合新社部落現有資源,集結不同文化專長與力量,透過體驗共同推廣噶瑪蘭族文化。

多樣銷售管道 推廣工藝製品

除了透過行銷、旅遊帶動香蕉絲工藝外,製品的銷售亦是推廣的一環。Uki Bauki認為,可藉由市集的擺設提升工藝的能見度及文化推廣,對此,劉倩如表示,目前花蓮東大門夜市周邊剛落成原住民商城,期望未來能成為香蕉絲工藝製品的重要通路據點。

另外,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部落經濟科科長鄧凱倫也回應,未來會將花蓮陽光電城打造為原住民文創旗艦館,並期望與香蕉絲工藝製品進行合作,增加製品曝光度。除了實體據點外,劉倩如與鄧凱倫皆分享所屬單位創辦的網路平台,盼能藉此協助工藝製品上架販售,也讓部落能專心設計、生產、製造。

工藝與時尚融合 開闢新產業面向

多元的銷售通路可提升香蕉絲製品的向外推廣,而傳統工藝製品與現代時尚設計的融合,也成為此工藝嶄新的發展面向。王昱心表示,透過香蕉絲纖維較挺的特性,能為時尚提供很好的材料,也帶給設計師良好的想像空間。而2022年時裝展演秀「Lala Ban 與祖靈的對話」便是一例,設計師許艷玲將香蕉絲編織工藝融入時裝設計,形成新舊交融。

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結合,潘靜英讚許製品的良好質感。而Akaw Buletedan分享過去觀賞工坊與設計師籌辦的展覽心得,「讓我很驕傲的事情,原來我們的東西也可以變得這麼時尚,跟設計師合作可以做這麼精緻。」她也認為,新舊融合有助於大眾對於製品的認識,進而前往部落購買或進行體驗。

工藝貫徹循環精神 堅韌永續發展

許艷玲強調香蕉絲「環保永續」的特性,也將其融入於設計中,「剩下的絲線我們看到會掃掉,但阿嬤會撿起來變成香蕉絲的紙,這一場服裝秀就是用它做成頭飾。」潘靜英也分享,許多製品會有顏色,皆是使用植物進行「天然染」,因此,許艷玲表示,即使將染完的汙水排放至海裡也不會造成問題。

經過天然染後的香蕉絲製品。攝影/林宛儀

「永續」近年來已成全球發展趨勢,而香蕉絲編織工藝正好貫徹了永續概念,正因它「取之自然、回歸自然」。Akaw Buletedan認為,香蕉絲工藝不僅具時尚發展性,也可使人們從中關注永續議題,並延續此精神創作其他物件。

「香蕉絲編織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生活面的核心,所以希望透過不斷紀錄、傳遞,可以一直延續下來。」Uki Bauki說道。族人們的努力與期望,皆是為了讓凝聚族人的細線,能在時代洪流中,依然堅韌不拔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