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即汙染 微纖維藏汙水成隱患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調查指出,平均洗一次衣服會釋放70萬根微纖維隨著下水道流入海洋。海洋內30%的汙染來自微塑膠,其中35%來自人造纖維。進入海洋的微纖維被生物誤食後,最終將經由食物鏈回到人體,形成惡性循環。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調查指出,平均洗一次衣服會釋放70萬根微纖維隨著下水道流入海洋。海洋內30%的汙染來自微塑膠,其中35%來自人造纖維。進入海洋的微纖維被生物誤食後,最終將經由食物鏈回到人體,形成惡性循環。
近年來犬隻攻擊人的事件頻傳且出現漸增的趨勢,對此,農委會擬將比特犬及其他五種具有危險性的猛犬納管、禁止輸出入,已飼養者則要向地方政府登記備查;然而台灣寵物登記率偏低且尚未普及,黑數之多難以查明,是否間接導致行政管理窒礙難行?
彰化海岸溼地為全台最大的泥質潮間帶,也是僅剩的最後一塊泥質灘地。受到開發和污染的影響,溼地面積大幅減少,加上風力發電廠興建,使得溼地生態飽受破壞,過境水鳥的數量及養殖漁業的產量也逐漸減少。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今(2020)年10月18日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海岸舉行淨灘活動,為全台首創潮間帶垃圾攔截收集行動,一共清出高達901.7公斤的垃圾,重現大城海岸潮間帶乾淨的模樣。
今年(2020)起,澳洲數群鯨魚擱淺,少部分搶救後重回大海,卻仍有數百隻鯨魚陳屍於淺海域,鯨魚死後的屍體本是滋養海洋生態的寶物,但在陸地上死亡的鯨魚若處理不及,對環境生態與沿海安全造成影響。
自新冠疫情爆發,導致暑假開始的報復性旅遊。自那時起,媒體便開始報導大量的垃圾廢棄,但偏偏小琉球的垃圾問題卻被遺忘,探討其觀光跟垃圾的關係,及行政單位處理的方式等等,是否一直被遺忘還是難以解決。
根據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數據資料顯示,從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全台海洋廢棄物清除量已高達160萬個,顯現出海洋垃圾問題迫在眉睫。為了更有效解決大海及港灣內的垃圾,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成立「台灣湛藍海洋聯盟」新創團隊,研發掃海機器人「湛鬥機」,來清除海港垃圾。
1959年塑膠袋問世,為人類帶來更便利的生活,塑膠袋在人類歷史中,存在超過一甲子歲月,我們已經習慣它的存在並大量使用,輕如羽毛的塑膠袋不僅在我們生活軌跡中,逐漸留下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時也為地球帶來一場窒息的污染浪潮。台灣於107年擴大實施限塑政策,以減少一次性塑膠袋使用為主(以下使用減袋說明),擴大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的營業場所。兩年過去了,塑膠袋真的減少使用了嗎?
上完廁所,你會選擇把衛生紙丟進垃圾桶還是沖入馬桶呢?環保署106年開始推廣衛生紙丟馬桶的政策,這樣的概念早在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執行,此舉可減少廁紙堆積與蚊蟲孳生,更能減少傳染病的擴散。
近年來鯨豚擱淺數量逐漸增加,海洋動物的保育和救援工作刻不容緩,台灣各地的鯨豚相關協會也致力於推廣海洋教育和鯨豚友善等相關活動,希望讓更多台灣民眾了解大海和海洋動物。
聯合國統計,每分鐘都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造成嚴重海洋污染,而政府也從2018年開始擴大限塑政策,希望能改善塑膠垃圾的數量。不過,仍有許多「看不見的」塑膠微粒污染,藏身在海洋及日常生活,最終更會透過食物鏈循環回到人體。
近年來網購逐漸成為民眾的主要消費管道之一,但在享受網購便利性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大幅增加的塑膠包材垃圾,增添環境負擔。 對此,有業者推出能重複使用的循環包裝袋,盼藉此解決網購垃圾問題。
淡水河流域自1987年擴大截流的方式整治淡水河系。時至今日,根據環保署的資料顯示,2019年淡水河系仍有將近3%的河段屬於嚴重汙染,其根源來自河川特性、生活廢水以及氣候變遷的影響,使汙染難完整根除。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