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財經科技

通訊診療漸增 強化資訊安全管控

記者呂品萱、朱英鳳、李東則/採訪報導 

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台灣,嚴峻疫情打開民眾對於遠距醫療的認知。然而,現階段《通訊診察治療辦法 (下稱通訊診療辦法)許多規範尚完善,資訊安全備受質疑,因此,政府提出修正草案,增設通訊診療資訊系統之資通安全規範。同時,專家也提出幾項強化資訊安全網的方法俾利防杜個資外洩,降低資安風險。 

民眾可透過視訊通話,與醫師在不同空間同時看診。示意圖。攝影/朱英鳳

遠距看診 個資疑慮

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於2018年頒布《通訊診療辦法》,根據規定,遠距醫療適用對象為山地、離島及有特殊情形之患者。台灣陪審團協會理事長暨真理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吳景欽表示,《通訊診療辦法》最初是針對偏鄉等地設置的辦法,但疫情期間遠距醫療使用率大幅提升,而民眾在疫情期間已逐漸習慣使用遠距醫療看診,基此,衛福部提出《通訊診療辦法》修正草案,期能擴大適用對象。 

儘管科技為醫療帶來便利性,同時亦存在不少風險。世新大學衛生保健組長陳姵心說明,患者身體狀況屬特種個資,不得隨意洩露。她擔心,患者病歷除在傳輸過程中將增加資訊外洩風險之外,若醫院網路安全系統不足,便容易讓駭客入侵,竊取病歷等機密文件。 

對此,2022年衛福部於提出《通訊診療辦法》修正草案第18條中,新增通訊診療資訊系統之資通安全規範,並要求該系統應符合國際通用傳輸加密機制,及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資訊安全標準驗證。吳景欽認為,修正草案中提到認證方式僅模糊帶過,未明定由何機構檢測,因此目前修正草案較難落實。但他亦提及,遠距醫療未來仍須受法律約束,只是現在時機還不成熟。

網路通訊不良將使偏鄉地區遠距看診困難度提高。示意圖。攝影/朱英鳳

資訊加密 安心就醫

國外遠距醫療在防範病人個資外洩已有相關規範,以美國為例,1996年通過《健康保險可攜性和責任法案》(英語: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下稱HIPAA),提供患者有效的法律保護,並確保個人​隱私安全。鳴醫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謝懿解釋,專業人士須通過HIPAA線上考試,考證內容多樣化,其中​​包含​​傳輸、儲存加密​​等,才可取得認證。​ 

除參考國外通過法律考試,亦可針對雲端醫療資訊系統改善,以保障個人隱私。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暨醫療資訊學系主任陳以德認為,文件可以雙重加密,意即先將文件加密過後,傳輸時再進行一次通道加密,藉此獲得雙重保障。此外,電子簽章也可有效防止資訊安全威脅,他舉例,假設患者原先測量結果為低血壓,數據卻被竄改或記錄錯誤成高血壓,此時若醫生開血壓藥,將使患者昏倒。因此,檔案若有電子簽章,便可確認病例被誰動過,防止病歷出錯。 

除雙重加密外,亦可透過電子簽章防止病例遭竄改或記錄錯誤。示意圖。圖片來源/Pixabay

「備份是資訊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陳以德提醒,應在不同的地方進行離線備份,假設甲地資料被盜取,仍可從乙地取回檔案。他提到,部分銀行會請白帽駭客來檢測系統安全與否,建議醫院亦可比照此模式,藉以監督醫院系統,得知系統漏洞處之後,再加強防護網。 

誤診風險高 責任歸屬 

遠距醫療無法實際觸診,恐因網路訊號不佳或醫療設備不完善,增加誤診風險。此外,遠距醫療除醫病雙方,還可能涉及提供網路的電信公司,和多方導致誤診的因素。因此,吳景欽認為,若未來遠距看診對象範圍擴大,便難以歸咎醫療責任,降低醫生使用遠距看診意願。

新冠疫情使遠距醫療在台灣更為普及,然而,若僅憑通話問診及畫面診斷,恐將提高誤診風險。陳姵心舉例,闌尾炎在臨床時需透過按壓及抽血檢測,當視訊無法觸診,便無法得知病人的疼痛程度及範圍。她亦提及,部分病患需透過口腔及喉嚨顏色變化判定病情,但若影像模糊不清或傳輸失真,即便有遠端儀器測量血壓和呼吸等數據,也難以立即發現急性、慢性或潛在性的症狀。

若無法實際觸診變,便難以立即發現淺在性等疾病。示意圖。攝影/朱英鳳

「除無法觸診,網路訊號不佳亦為醫師難以診斷的主因。」吳景欽說明,面診本就有誤診風險,且遠距看診時,若網路訊號不穩,更易導致醫療判斷失準,而將責任歸咎於提供網路的電信公司。他提到,目前判定醫療糾紛的《醫療法》第82條內容即載明,需考量當地醫療水準、設施、工作條件等情況;然而遠距時醫病雙方所處的地區和設備環境不盡相同,且除醫病雙方,電信公司的因素亦可能增加誤診機率,因此遠距醫療便無法適用此規範。

此外,日本和歐美等國家遠距醫療發展雖較為成熟,吳景欽認為,台灣科技環境和其他國家不同,因此難以參照國外遠距醫療法規。他指出,即使目前政府僅開放特定對象及輕症病患遠距看診,隨著未來遠距對象的擴大,易導致醫療責任難以歸咎,進而降低醫生使用遠距看診的意願。

智慧醫療應用 台灣有望普及

行動醫療車於巡迴醫療點服務,提供患者具隱私性的空間進行診察。照片提供/國衛院研究助理曾令華

為打造智慧醫療場域,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下稱國衛院)、衛福部中央健保署、食品藥物管理署、共同執行「導入5G及智慧科技提升醫療與健康照護計畫」。其目標包括:建置健保虛擬卡在各種醫療場域的使用模式、完成遠端協同會診平台系統、導入行動即時醫療車,以及完成線上學習系統,提升線上醫療教學品質。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計畫助理曾令華表示,針對計畫中提到的「群體健康醫療整合照護服務平台」和「遠端協同會診平台系統」,她說明,前者整合遠距會診以及在宅醫療相關課程,提供醫護人員自主學習;後者則能在看診時,提供即時畫面,傳輸給不同地區的醫生,提升更好的醫療效率。

都蘭診所余尚儒醫師於病患家中與高雄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黃民評醫師,利用5G會診平台及超音波進行遠距會診。照片提供/國衛院研究助理曾令華

執行遠距醫療的參與者不只有醫療機構,還包括資訊科技業者,惟目前政府與業者間僅有契約規範,若違約只有民事責任。對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院長陳鋕雄認為,政府應把遠距醫療中跨產業法規訂定清楚,才能有助於遠距醫療的發展。陳鋕雄亦指出,提升設備品質的研發,政府需考量財務的給付。

遠距醫療需要政府、民間及法規的保障。曾令華強調,加速遠距醫療的普及有三要素,即設備可攜性和傳輸穩定度、通訊網路的流暢度和系統平台整合運用。台灣醫療產業和科技的軟實力在國際上來說相當先進,但目前台灣遠距醫療的發展還在探索階段,近幾年的計畫以短期為主。他期盼,若訂定長期目標有望結合更多產業或引進外資,甚至能讓台灣廠商邁向國際市場。 

延伸閱讀:

海洋能列入綠電 整體發展待考驗

隱形垃圾藏污海洋 塑膠成最大元兇

守護海洋38個團體倡議全面保育